"只鸡胶牙糖":供品只有一只鸡和粘牙的糖,
# 胶牙糖:鲁迅撰有《送灶日漫笔》一文,其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引谢学墉《送灶诗》:“忽闻爆竹乱成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饧,糖。,只鸡:一只鸡。以及后面的胶糖、瓣香、黄羊等均为送灶供品。
"典衣供瓣香":典当衣服换来一瓣香。
# 瓣香:焚香插入炉中,散似瓜瓣。,典衣:1896年10月鲁迅父亲周伯宜长期患病后逝世,家中由小康转入困顿,要靠“典衣”(典当衣物)来接续生活。
"家中无长物":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
# 长物:多余的值钱物品。
"岂独少黄羊":哪里仅仅是缺了黄羊作祭品。
# 黄羊:黄色,无角,似獐鹿,西北青藏等地出产。一说祭黄羊可致富。《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月晨炊而灶神形现,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以腊月祀灶而荐(献供)黄羊焉。”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节令诗。描绘了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节”时贫寒人家的祭祀场景,通过质朴的语言体现了民间风俗与生活困顿的对比。全诗以白描手法,还原了送灶习俗的烟火气,又通过“无长物”“岂独少”的转折,含蓄表达了贫者对神灵的愧疚与生活的无奈,平淡文字下暗涌着辛酸。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巧妙揭露了军阀们假借“请客吃饭”耍弄权术的伎俩,同时借用胶牙糖粘嘴的典故,对灶神进行了辛辣讽刺。首句列举的祭品中,“只鸡”和“胶牙糖”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深意。第二句“典衣供瓣香”点明这些祭品都是典当衣物换来的,既展现了百姓的穷困潦倒,又凸显了封建迷信与民生疾苦的矛盾。在旧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从阴间的阎王爷到阳间的玉皇大帝,这套鬼神体系就像精神枷锁,既让百姓认命屈服,又加剧了他们的贫困。虽然诗题是“即事”——即兴记录所见,但鲁迅并非客观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迷信的憎恶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生动刻画了农村破产的惨状。对尚未觉醒的农民来说,祭灶是关乎祸福的大事,但即便典当所有家当,也只能勉强备齐简单祭品,根本买不起贵重的黄羊。“岂独”二字意味深长,既说明实在无力置办黄羊,也暗含不再指望靠祭祀改变命运的意思。这首短诗通过送灶这一寻常习俗,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凋敝景象。诗中“只鸡”“胶牙糖”“瓣香”等物品看似并列,但都源于“典衣”这一举动,使前两句浑然一体。第三句直白陈述,进一步强化了贫困的主题。末句作为全诗点睛之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完美统一,令人回味无穷。这首短诗以小见大,通过描写农村送灶习俗这一生活细节,生动展现了旧中国农民贫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作品不仅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对劳苦大众的精神毒害,更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态度。全诗四句语言朴实自然,前两句通过“典衣”二字,将看似简单的祭品描写串联起来,既构成了完整画面,又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第三句直抒胸臆,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意境。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既是全诗的思想核心,又在艺术表现上达到高潮,言简意赅却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前两句“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看似简单罗列祭品,但“典衣”二字巧妙串联全句,不仅使十个字浑然一体,更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第三句“家中无长物”直白道出贫困现状,进一步强化了前文的窘迫感。末句“岂独少黄羊”是全诗主旨所在,既点明连传统祭品都无力置办的现实,又以反问语气深化主题,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读来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 鲁迅从旧垒中来,对自己熟悉的本阶级,对当时的世态人事看得分明,他的诗文无不给正在溃败中的封建社会以犀利的一击。本诗就是见证。作者表面上是嘲弄灶君,实际上是抨击封建统治的“暴君”、“昏君”;表面上是向灶神诉苦,实际上是对旧社会的无情暴露、鞭挞。本来是普普通通的民间送灶风俗,但一经他匠心独运,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写得朴实,诙谐,新颖。
不详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
# 这首诗其实是对灶神和祭灶大发牢骚的诗。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墨炎
# 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饰,但“用意深邃,幽默和讽刺随处可寻”。溶爱憎于诙谐之中,藏深意于质朴宓之内。诙谐中含愤懑之情,质朴中闻抨击之声。
不详作家谢邦华
上一篇:近现代·秋瑾《题《芝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