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shǒu
èr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huā
tái
biān
mái
duàn
chóu
wēi
suǒ
měi
rén
jiàn
guī
jiāng
tiān
hào

译文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逐句剖析

"雨花台边埋断戟":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

# 埋断戟: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现辟为革命烈士墓。

"莫愁湖里余微波":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

# 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

"所思美人不可见":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

#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

"归忆江天发浩歌":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题二首(其二)》是鲁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遭国民党反动派残害的革命先烈的沉痛缅怀。鲁迅曾言,自己的杂文“如同悲喜之际的歌哭一般”,用以“宣泄愤懑、抒发情怀”。此诗正恰是他对国民党当局屠杀革命者的愤慨之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追念之意的深切表达。诗的前两句以南京地标性遗址切入;后两句展现鲁迅在历史断裂处的精神突围。此诗语言凝练如刀,意象冷峻而不失温度,在对历史现场的复现中完成对现实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根据《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记载:“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又为白莲女士书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两诗后收录于《集外集拾遗》。宫崎龙介系追随孙中山革命先驱宫崎寅藏之侄,时值其赴沪期间,经内山完造引荐结识鲁迅;白莲女士即龙介夫人。1931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权力角逐加剧,鲁迅基于对时局的观察,便作此诗《无题二首(其二)》讽刺当局内部的权力倾轧与革命理想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埋断戟”象征着革命斗争中遭受的挫折和牺牲,暗示着曾经发生过的激烈战斗和残酷镇压,“余微波”象征着革命的影响虽遭受挫折,但仍在社会上留下了微弱的痕迹,用“埋断戟”“余微波”,来描写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与“莫愁湖”是南京城中两处标志性地点,莫愁湖更素以“金陵第一名胜”闻名。鲁迅借这两处景致的刻画,勾勒出南京城的萧索图景,与组诗第一首第二句所绘景象相呼应。同时,诗人以“埋断戟”“余微波”的意象,象征性地勾勒出辛亥革命失利的历史图景。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曾率江浙新军自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打并光复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于莫愁湖畔竖立起纪念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纪念碑,碑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实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遗迹。鲁迅通过对这两处故址的描写,深沉感慨辛亥革命的夭折,以及对国民政府中军阀政客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愤慨。“埋断戟”与“余微波”的意象,正喻示着革命退潮后的苍凉,寄寓着作者的沉郁心境。后两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里,“所思美人”在诗中象征着孙中山及其志同道合的革命追随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老舍《内蒙东部纪游·达赉湖》

下一篇:近现代·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其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