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古今成败之林":天底下从古至今成败的种种情况,
"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像这样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啊。
# 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若是:如此。
"要其何以成":若要探究他们为什么成功,
# 要:概括而言。
"何以败":为什么失败?
# 何以:以何,因何,为什么。
"曰":结论是:
"有毅力者成":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
"反是者败":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 反是:反此,与此相反。
"盖人生历程":人生历程中,
"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逆境大约占十分之六七,
"顺境亦居十三四":顺境仅占十分之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而顺境与逆境又常常交替出现,循环往复。
# 迭乘:交替出现。,以:而。,相间:相互穿插。
"无论事之大小":不论事情大小,
"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必然会遭遇数次乃至十几次的阻碍,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这些阻碍虽然或大或小,
"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但总归是无法回避的。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那些志向和力量薄弱的人,
"始固曰吾欲云云":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
# 吾欲云云:我要怎样怎样。,固:一定。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
# 尝:尝试。,骤:突然。,及:等到。
"颓然丧矣":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 颓:倒塌。
"其次弱者":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
"乘一时之意气":凭着一时的意气,
"透过此第一关":通过了这第一关,
"遇再挫而退":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
"稍强者":意志能力稍强的人,
"遇三四挫而退":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
"更稍强者":又坚强些的人,
"遇五六挫而退":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其事愈大者":他所做的事情越大,
"其遇挫愈多":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
"其不退也愈难":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非至强之人":不是极其坚强的人,
"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
"则小逆之后":那么小的逆境之后,
"必有小顺":必定有小的顺境。
"大逆之后":大的逆境之后,
"必有大顺":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盘根错节之既经":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
# 盘根错节:树木根枝环绕交错。喻事情复杂。
"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 应刃而解:指事情容易解决。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
# 艳羡:非常羡慕。
"以为是殆幸运儿":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
# 殆:大概。
"而天有以宠彼也":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
# 蹇: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
"故所就不彼若也":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庸讵知所谓蹇焉、":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幸的人、
# 庸讵:岂。
"幸焉者":幸运的人,
"皆彼与我之相同":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而其能征服此蹇焉":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
"利用此幸焉与否":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
"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 判:区别。
"更譬诸操舟":这好比驾船航行,
# 操舟:驾船。
"如以兼旬之期":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
# 兼旬:数旬,十日为旬,此指长时间。
"行千里之地者":来走一千里的路程,
"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
"常相参伍":常常交互错杂。
# 参伍:交相错杂。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
"冒其逆而突过之":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
# 突:突破。
"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
"或二三日而返焉":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
"或五六日而返焉":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曰":孔子说:“
"譬如为山":比如造山,
"未成一篑":还差一筐土,
"止":如果停止下来,
"吾止也":那是我自己停止的;
"譬如平地":又比如填平土地,
"虽覆一篑":即使只倒了一筐土,
"进":如果继续去填,
"吾往也":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曰":孟子说:“
"有为者":做事的人,
"譬若掘井":比如挖井,
"掘井九仞":挖了七、八丈深,
"而不及泉":还没有挖到井水,
"犹为弃井也":还是废井。”
"成败之数":成败的规律,
# 数:规律。
"视此而已":在此而已。
近代维新派领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宏猷、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他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其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早年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以“新民体”式新散文传播新学,影响巨大。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代表作品有《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今辑有《梁启超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是一篇哲理励志文,表达了人生成败的核心在于是否具备坚韧的毅力。文章开篇点明“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总论点,继而分析人生逆境常占多数、顺逆交替的规律,指出不同毅力层次者在面对阻力时的退缩差异,强调唯有“至强之人”方能跨越重重挫折;又以“小逆后小顺,大逆后大顺”的辩证逻辑,驳斥“幸运”与“遭遇”的表面归因,揭示“征服蹇难”与“利用幸运”的本质区别;最后援引孔子“为山”“平地”与孟子“掘井”的经典譬喻,进一步强化“毅力决定成败”的结论,激励世人以坚韧之力直面人生挑战。
2. 写作手法
对比:“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开篇即以“成”与“败”的二元对立定调,将纷繁复杂的世事成败归结为毅力的有无,形成尖锐对立的逻辑起点。比喻:“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以逆风行舟喻人生逆旅,将“毅力”具象为“冒逆突过”的行动力,强调时间累积与坚持的辩证关系。反衬:“志力薄弱者……颓然丧矣;次弱者……退……至强之人……善于其终者也”,以“弱者退缩”反衬“至强者坚持”,通过“颓然丧”“退”等消极结果的层层铺陈,反衬“至强之人”的坚韧,强化毅力积累的必要性。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直入主题,指出古往今来成败的原因并非单一,关键在于是否有毅力——有毅力者成功,反之则失败。这一设问式论断简洁有力,奠定了全文“毅力决定成败”的核心观点。第二段深入分析人生境遇:逆境占十之六七,顺境占十之三四,且二者常交替出现,无论事情大小,都会遇到多次阻力,无法逃避。作者用“志力薄弱之士”“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逐层对比,刻画了不同毅力者在面对阻力时的退缩过程——从一开始自认容易却因挫折放弃,到勉强闯过第一关再遇挫折便退,再到能扛过三四次、五六次失败,最终得出“非至强之人不能善终”的结论。这种层层递进的对比,将“毅力”的重要性具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坚持”的艰难与珍贵。第三段笔锋一转,强调“挫而不退”后的必然结果:小逆后有小顺,大逆后有大顺,再复杂的困境也会迎刃而解。针对旁观者将成功归因于“幸运”、将失败归于“命运不公”的误解,作者犀利指出“蹇”(困境)与“幸”(机遇)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区别仅在于能否“征服蹇”“利用幸”。为让抽象道理更易懂,作者以“操舟”作比:同样行千里,有人凭借坚韧冒逆风破浪,最终从容顺流;有人稍遇风浪便折返,终难抵达彼岸。这一比喻将“毅力”的作用转化为具体场景,增强了说服力。结尾引用孔子“为山”“平地”的比喻和孟子“掘井”的典故,进一步总结:堆山差一筐土却放弃,是自己停下的;填坑刚倒一筐土却坚持,是自己推进的;挖井九仞未及泉水便放弃,仍是废井。成败的关键,正在于是否坚持到底。这两则经典引用既呼应前文“毅力”的核心,又以通俗的生活场景深化主题,让读者更深刻理解“坚持”的意义。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当时参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灰心丧气,而应当用坚韧的毅力克服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内容针对当时的实际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