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ào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qíng
wèi
zhēn
háo
jié
lián
zhàng
zhī
fǒu
xīng
fēng
kuáng
xiào
zhě
huí
móu
shí
kàn
xiǎo

译文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逐句剖析

"无情未必真豪杰":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

# 无情未必真豪杰:俗语:“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谢枋得《答刘华父寄寒衣》:“豪杰应无儿女情”。此处鲁迅反其意用之。未必:不一定。

"怜子如何不丈夫":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 丈夫:指有作为的男人。《战国策·赵策·触砻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知否兴风狂啸者":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

# 兴风狂啸者:指老虎。虎啸风生,形容猛虎之威。《易·乾文言》云:“云从龙,风从虎。”

"回眸时看小於菟":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 於菟:老虎的别名。清伍涵芬《说诗乐趣》卷八:“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眸:指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客诮》是近现代鲁迅所作的七言绝句。该诗针对当时社会上对他关爱孩子的质疑而作。前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打破传统观念中对豪杰与大丈夫的刻板认知,正面表明关爱子女与成为豪杰、大丈夫并不矛盾,点明主旨。后两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将自己比作兴风狂啸的猛虎,以猛虎怜爱幼崽为喻,既有力回击质疑者,又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刚柔并济,在豪迈之外也有细腻的爱子之情。写作手法上,运用对比与比喻,将“无情”与“怜子”对比,突出观点。这首诗展现鲁迅的人格魅力与思想深度,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答客诮》由鲁迅创作。20世纪30年代初,社会处于复杂动荡时期,文化界也存在诸多纷争。鲁迅之子周海婴出生后,因其活泼可爱备受鲁迅疼爱。然而,一批文人却心怀恶意,援引陈旧的“父子无恩”之说,对鲁迅的慈父之爱进行讽刺与攻击。其中,杨村人以“小记者”的笔名在报纸上肆意造谣,称鲁迅“领到了南京中央党部的文学奖金,大开筵宴,祝孩子的周年”,还撰文提及“鲁迅大开汤饼会”,不仅污蔑鲁迅,还牵连郁达夫。鲁迅在1931年2月2日《致韦素园的信》中提到,海婴生后不满两个月,就被这些“文学家”在报上写了好几回,但海婴身体颇为壮健。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在《怀旧》中提到,此诗大概是为回应客人指责其溺爱海婴而作。面对这些无端的诋毁与污蔑,鲁迅愤怒指斥这些人让尚在襁褓的婴儿也被恶意中伤。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愤而创作《答客诮》,有力回击了这些不实言论与恶意攻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正面阐明豪杰也可有爱子之情,驳斥错误观念;又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比喻,生动展现自己刚柔并济,深爱下一代的情感,有力回击对其爱子行为的恶意攻击。

2. 写作手法

反问:“怜子如何不丈夫”,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认为疼爱子女就不是大丈夫的荒谬观点,强调了“怜子”与成为大丈夫并不矛盾。比喻:“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将自己比作兴风狂啸的老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即便勇猛如虎,也有怜爱子女的柔情一面,巧妙地揭示出深爱下一代的思想内涵。对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采用对仗的写法,属于理对,在句式上整齐对应,以深刻的哲理展现观点,增强了诗句的气势与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开篇两句,鲁迅以高屋建瓴之势,抛出极具哲思的论断。在传统观念中,豪杰往往被塑造成铁面无情的形象,但鲁迅却以“未必”一词,打破这种刻板认知,犀利指出“无情”并非豪杰的必然特质。紧接着,“如何不”的反问句式,更是斩钉截铁地表明,疼爱子女与大丈夫的气概并不相悖。从表达技巧看,此句运用反问修辞,增强了语气的力度与情感的强度,使其观点更具震撼力。在语言风格上,简洁而有力,不事雕琢却直击要害。这两句诗如同投枪匕首,直刺那些以“无情”标榜自己、攻击他人“怜子”行为之人的心脏,鲜明地表达出鲁迅对这类荒谬论调的批判,也展现出他对子女真挚而深沉的爱,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后两句诗,鲁迅笔锋一转,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阐述观点。“知否”的发问,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思考。将自己喻为“兴风狂啸者”的猛虎,这一形象不仅展现出鲁迅在面对敌人时的勇猛无畏、气势磅礴,更通过“回眸时看小於菟”,描绘出猛虎对幼崽的温柔关切,形成强烈的反差与独特的艺术张力。从形象塑造角度,成功塑造出一个刚柔并济的人物形象,打破了人们对英雄人物单一维度的认知。在内容主题上,巧妙深化了“怜子亦为大丈夫”的主题,有力回击了那些恶意攻击者,表明真正的豪杰既能在战斗中勇猛无敌,也能在生活中饱含温情。同时,这一比喻也体现出鲁迅对子女细腻的情感,使整首诗在豪迈之余,多了一份温情与柔软,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鲁迅丰富而立体的内心世界。

4. 作品点评

《答客诮》是鲁迅诗作作品。在写作特色上,鲁迅巧妙运用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实现“起”“承”“转”的精妙布局,使诗意层层递进。首句以否定句开宗明义,打破传统对豪杰的认知;次句反问,深化“丈夫”与“怜子”关联,精准点明题旨;第三句质问,语气坚定,增强说服力。这种独特的句式运用,使立论逐步深入,情感愈发强烈。从语言风格看,简洁直白又犀利深刻,不事雕琢却能直击要害,寥寥数语便将攻击者的荒谬暴露无遗,尽显鲁迅一贯的战斗文风。在文学地位上,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丰富了近现代诗歌的思想内涵。其蕴含着刚柔并济的人性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作者在答诮之中,却寓以不可辩驳的说理性。它的锋利很像一篇短小的杂文。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鲁迅诗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老舍《游海门莲花峰二首》

下一篇:近现代·老舍《内蒙东部纪游·大兴安岭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