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家未久又离家":旧家度假还没有多少时日,又要启程离开老家,
# 离家:离开老家。
"日暮新愁分外加":当踏上夕阳西下的旅程,眷恋的愁绪又在心中萌发。
# 日暮新愁分外加:1898年,鲁迅初次离家去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时,曾作《戛剑生杂记》,记旅途的心情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故予有句云:日暮客愁集,烟深人语喧。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日暮:夕阳西下。愁:愁绪。
"夹道万株杨柳树":尽管一路上春风吹拂,一排排的杨柳绽出新芽,
"望中都化断肠花":但我此时此刻看到它们,却幻化成绵延无尽的相思花。
# 断肠花:即秋海棠。这里借用断肠花来比杨柳,使人生出无限离愁。《广群芳谱》卷三十六秋海棠,引《采兰杂志》:“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离别诗。描绘了自己先还家,继离家,归家未久便再启程,聚少离多的过程,表达了归时满怀欣喜,别时却百般难舍,尤其是在日暮时分,离愁更添一层分量的惜别之情,其间的依恋之情也因此表现得愈发浓重。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直接表达情感。诗句不加烘托,直白说出刚回家又要离开的不舍,以及日暮时分愁绪加重的感受,让依恋与揪心之感清晰可见。情景交融:“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将情感融入景物。路边杨柳本是实景,却因不舍之情化作“断肠花”,景中含情,情借景显,写出离别时的深切痛楚。动静结合:前两句“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静的思绪,后两句“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含客船前行的动景。静中藏离别的沉重,动中显愁绪的激荡,相互映衬。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是全篇情感的基调所在。假期回家的鲁迅多么渴望与弟弟们多共处些时日,然而受限于假期长度,终不得不匆匆启程。这种“还家未久又离家”的矛盾心境,在暮色笼罩中更感沉重。此两句直抒胸臆,虽未多作烘托,却既深见眷恋之心,又充满柔肠百转之感。随后的诗句则通过鲜明的形象与动人的情境,进一步渲染旅途的惆怅和对弟弟的深切思念。这与同组诗第一首的不同之处在于,除表达不忍离别外,还着重刻画了离别路途上特有的心境。三四句,以“依依杨柳”象征连绵不尽的别情。古人素有折柳赠别的传统,诗中引入杨柳树便暗含此意。但作者并非简单仿古,而是将杨柳置于旅途两旁来描绘——既实写离别路途之景,又自然点染出依依惜别的氛围。尤其在铺开“夹道万株杨柳树”的景象后,笔锋陡转,紧接引出“望中都化断肠花”的惊人意境,使诗意更加荡人心魄。在此意境中,随着客船前行,溪河两岸的万千杨柳逐渐退去,故乡越来越远;游子凝望之际,眼中的杨柳竟仿佛幻化成了令人痛断肝肠的“断肠花”。诗人情注于景,使景语皆成情语,韵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头两句思绪繁杂,情感却较平和。先写归家,又写离去,归家时日尚短,离去却似漫长;归来时满心欢喜,离别时难分难舍,天色渐晚,愁绪也越发浓重。而后两句却突然转折,如奇峰耸立,瞬间将情感推向激荡的顶点,让人肝肠寸断,泪水难止。从艺术上看,此诗的特点是动与静相互交融,情与景彼此渗透,故而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种余味,既体现在艺术层面,也包含思想内涵。它展现了年轻时的鲁迅在追寻“别样人们”时的惆怅,也开启了他对所见人生与社会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