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于长夜过春时":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
# 长夜:漫长的黑夜,比喻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岁月。,惯:含有司空见惯之意。
"挈妇将雏鬓有丝":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 挈妇将雏鬓有丝:挈、将,是同义词,均有提携、带领的意思。妇:指鲁迅夫人许广平。雏:指鲁迅的幼儿周海婴。当时,海婴还只有一岁零三个月,故称“雏”。鬓有丝:指两鬓斑白。鲁迅写此诗时已51岁,因多遭离乱与忧患,故有憔悴、衰老之感。
"梦里依稀慈母泪":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
# 慈母:泛指当时受迫害的革命者的母亲。
"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 变幻:指国民党军阀间的勾心斗角,长期混战,使政局动荡不安。,城头:指南京。
"忍看朋辈成新鬼":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
# 朋辈:即朋友,战友,指被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青年作家。,忍看:原作“眼看”,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忍看”。
"怒向刀丛觅小诗":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 刀丛:比喻国民党的迫害政策。原作“刀边”,后在录入《为了忘却的纪念》时改成“刀丛”。
"吟罢低眉无写处":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
# 无写处:含有无地可写,无处可发表之意,形容极度悲愤。
"月光如水照缁衣":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 月光如水照缁衣:月光如水,语出杜牧《七夕》诗:“瑶阶夜色凉如水”。缁衣:即黑色的衣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表达了鲁迅对友人遇害的悲愤,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2. 写作手法
象征:用“长夜”象征旧中国黑暗统治,“月光”寓意光明未来。如“月光如水照缁衣”,暗示光明终将驱散黑暗,增强诗歌意境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以“长夜”象征黑暗统治,“惯”字贯穿,既道出辗转生涯的艰辛,又暗藏对敌人的愤恨,勾勒全家艰难处境。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字为枢,展现人民在政权更迭下的苦难,深刻揭示苦难根源,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相连。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怒”字迸发万丈怒火,既饱含对牺牲友人的哀思,又彰显直面敌人刀枪的战斗豪情,爱憎之情喷薄而出。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照”字寄寓希望,以“月光”喻光明未来,在愤懑中传递对光明终将驱散黑暗的坚定信念,意境深远。
4. 作品点评
此诗是现代诗歌,以严谨构思构建深沉意境,语言凝练精警,悲愤之情力透纸背,堪称鲁迅以笔为刃的血泪控诉与精神丰碑。
# 全首真切哀痛,为人们所传诵,郭沫若先生在抗战那年归国赋投笔诗,不是纯用这首的原韵吗?
近现代著名学者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 原诗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革命春秋·由日本回来了》
上一篇:近现代·谭嗣同《秦岭》
下一篇:近现代·老舍《北行小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