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i
fàn
jūn
sān
zhāng
s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jiǔ
lùn
dāng
shì
xiān
shēng
xiǎo
jiǔ
rén
huán
yóu
míng
dǐng
wēi
zuì
chén
lún
bié
chéng
zhōng
cóng
jué
yán
rén
yún
sàn
jìn
děng
qīng
chén

译文

拿起酒杯把人世来评论,你鄙视那帮隐身避世的酒徒。醉生梦死的世界啊,微醉犹醒的你,断送了生命。从此以后我们永远分手了,再也听不到你那激昂慷慨的议论。啊,老朋友们一个个云消雾散而尽,我也把自己的生命看做了轻微的灰尘!

逐句剖析

"把酒论当世":拿起酒杯把人世来评论,

"先生小酒人":你鄙视那帮隐身避世的酒徒。

# 酒人:嗜酒的人。范爱农是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人,所以他在“把酒论当世”的时候,仍然看不起那些整天喝得醉醺醺的糊涂虫。,小:看轻。

"大圜犹茗艼":醉生梦死的世界啊,

# 茗艼:一作酩酊。酩酊:大醉的样子。

"微醉自沉沦":微醉犹醒的你,断送了生命。

# 沉沦:沉没。

"此别成终古":从此以后我们永远分手了,

# 终古:永久。这一句是说这一别成了永别。

"从兹绝绪言":再也听不到你那激昂慷慨的议论。

# 绪言:开头的有启发性的话。这一句说,从此再也听不见范爱农的议论了。,从兹:从此。

"故人云散尽":啊,老朋友们一个个云消雾散而尽,

# 云散:像云一样被吹散。,故人:老朋友。

"我亦等轻尘":我也把自己的生命看做了轻微的灰尘!

# 轻尘:喻微不足道。这是作者悲愤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哀范君三章(其三)》是鲁迅于1912年创作的悼亡五言律诗,为悼念溺水身亡的挚友范爱农而作。此诗以“把酒论当世”追忆二人共议时局的往事,借“小酒人”与“大圜酩酊”的意象对比,既暗讽混沌时世,又痛惜范爱农在浊世中独守清醒却终致“微醉自沉沦”的悲剧命运。尾联“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将个体生命的消亡与群体理想的幻灭相勾连,使私人悼亡升华为对时代困局的深刻隐喻。全诗以古体写今情,“沉沦”“轻尘”等词既承楚辞“举世皆浊”之孤愤,又启五四文学“人的觉醒”之先声,体现鲁迅早期旧体诗“以骨力胜”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12年7月22日。范爱农是鲁迅的好友,也是鲁迅的同乡,后来二人一同前往日本留学。有一次,范爱农与友人去看戏,乘船返回时,在狂风骤雨中不慎落水身亡。范爱农水性极佳,因此鲁迅怀疑他是自杀投水。为此,鲁迅写下了这组诗,以悼念逝去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哀范君三章(其三)》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通过回忆与好友范爱农把酒言世等过往,表达了对范爱农意外离世的深切悼念,以及对故人已逝、自身孤独的哀伤,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隐忧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以“大圜”(天)象征整个社会,用“酩酊”形容社会醉生梦死的混沌状态,而“微醉”则暗示范爱农虽偶有失意却始终清醒的品格。这种对比既批判了社会的麻木,又凸显范爱农“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剧性。铺垫:“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为下句作铺垫,在整个社会都醉生梦死的情况下,你这个些微饮酒的小酒人却诀别于世,这个社会是何等不公,这种清醒者的痛苦是何等的悲哀。

3. 分段赏析

“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以酒为媒介,既为范爱农的“酒人”形象正名——其纵酒非耽溺,实为对黑暗世道的无言抗争;又以“小酒人”暗讽世人对范的误读。“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形成尖锐对比:“大圜”的集体癫狂与范爱农个体的“微醉”形成强烈反差,揭示其悲剧本质——在混沌世道中,清醒者的“微醉”反成致命弱点,最终导向“沉沦”的宿命。此二联完成从个体辩护到社会批判的升华。“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将生死永隔的物理隔绝(终古)升华为精神对话的彻底断裂,鲁迅痛失的不仅是挚友,更是可共论时局的同道者。“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以“轻尘”自喻,既写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脆弱,又以“等”字消解生者与死者的界限——当抗争者相继凋零(云散尽),幸存者亦如风中尘埃,呼应《野草》中“彷徨于无地”的虚无体验。尾联的“轻尘”意象与首联“酒人”形成闭环,构成知识分子在启蒙困境中的双重悲剧:抗争时的孤独与被遗忘后的虚无。

4. 作品点评

《哀范君三章(其三)》以简练的五言律诗形式,通过悼念挚友范爱农,折射出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诗中“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等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离世的哀思,也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品在继承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视角,展现了鲁迅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诗中“清醒者的沉沦”这一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作为鲁迅旧体诗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体现了其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相结合的创作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三首诗的表现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有力地刻画逼死范爱农的环境,象“风雨……"、“大圜……”,是就总的形势说。“桃偶……”是就政局说,这样由大环境归结到小环境“故里……。”这样的环境,对范爱农来说,就象秋荼那样苦,使他感到“人间……”,无路可走了,于是作者有力地写出范爱农当时的心情…“·,炎天是热的,但他觉得凉;炎天是夜短的,但他却觉得夜长,这是加一倍来写他感到人世的冷酷,写他心情的愁苦,这正如汪中《自序》说的“秋荼之甘,或云如荠”,秋荼是苦的,有人却说它甜,这正说明那人的处境比秋荼更苦到不知多少倍,所以秋荼也变成甜了。这样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是真切地写出范爱农的心情的。

现代周振甫

# 首章就范之本身言之。于政权危殆,风雨凄其之日而怀亡友,明非仅哭其私也。次联申“怀”字意,即写爱农之愤世嫉邪,狂狷之态如见。“秋茶苦”承“寥落”言,“直道穷”承“白眼”言,上联实,写其印象,此联虚,写其感想。收以“畸躬”,则爱农之自处与世之处爱农者皆可见,而形象益鲜明矣。次章就当时之形势言,亦即爱农至死之因也。首云去国多年,以示对祖国期望自更殷切,反振下文。中二联则当时祖国自中央至地方之现实也。国人尚若懵无所知,而爱农竟以愤死,故曰“独”。

不详曹礼吾

# 情贵乎真,不尚华饰,言贵乎切,毋须雕琢。……全诗有热有冷。热者,对友人感情浓烈,语言沉痛,冷者,对当时的政局、世道的无限愤慨,以“白眼”视之。全诗反复咏叹,层层深入,既写出了风雨飘摇的典型环境,又对范爱农作了形象描写,既对友人有至深至痛的哀情,又有对敌人的冷嘲热讽,既从社会看到个人,又从个人反映整个社会,深沉强烈的诗的感情与严竣犀利的批判锋芒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现代郑心伶《鲁迅旧诗汇释(上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毛泽东《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下一篇:近现代·谭嗣同《陕西道中二篇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