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中原肥劲草":前驱者的血浸透了中原大地,养育着新一代战士挺拔崛起,
# 劲草:迎着疾风,坚韧挺立的野草,此喻在蒋介石统治集团反革命摧残下经得住考验的革命战士。,肥:浇灌滋养。,中原:黄河流域中部一带古称中原。此处泛指中国本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中央苏区、鄂豫皖、洪湖、川陕、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均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蒋介石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血染中原大地,故有此句。,沃:灌溉。
"寒凝大地发春华":严寒封锁了整个中国,冰雪中却见明丽的春花绽蕾。
# 春华:即春花。
"英雄多故谋夫病":好一个南京政府正在演戏,官僚政客装病军阀头子下野,
# 谋夫:指反动政客,国民政府第四次代表大会前夕,蒋、阎、冯大战刚罢,粤系势力又逼迫蒋介石下野;其四届一中全会召开之时,胡汉民因与蒋不合,称病拒不出席:及至孙科上任,汪精卫又处处拆台,称病不去南京,暗中却与蒋勾结,要赶走孙科。这里充分揭露了国民政府内部矛盾尖锐,分崩离析。,多故:多变故。,英雄:此为反语,用以讽刺国民政府各派军阀头子。
"泪洒崇陵噪暮鸦":群鸦的晤噪更添凄风苦雨,有人跑到中山陵前偷偷哭泣。
# 暮鸦:黄昏时节的群鸦。孙科登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宝座后,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可收拾,蒋汪勾结,又在逼他下台,弄得他手脚无措,狼狈不堪。于是,跑到中山陵去哭灵,而国民政府各派的争吵日益加剧,萧索混乱,有如黄昏时节聒噪的群鸦。,崇陵:指南京紫金山下的中山陵。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现代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这首诗以激昂的笔触,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者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对敌斗争精神,愤怒地控诉了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反革命“围剿”的罪行,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虚弱本质以及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展示了革命势力的锦绣前程,指出国民政府的统治已呈现出不可挽回的崩溃局势。全诗用词凝炼,意蕴深长,展示了鲁迅先生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精神。
2. 写作手法
比喻:“血沃中原肥劲草”一句中,“肥劲草”比喻革命力量在鲜血灌溉的土地上成长壮大,形象表明革命力量是根本无法被剿尽、杀绝的。对比:前两句的军阀残忍杀害民众,而革命力量在鲜血灌溉的土地上正在成长壮大,后两句揭示国民政府内部充斥的勾心斗角乱象,一方面是前仆后继的斗争力量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勾心斗角的争权即将落寞,二者鲜明对比,正是时代的写照,表明国民政府政权已摇摇欲坠,走向覆灭乃是必然趋势。
3. 分段赏析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首句“血沃中原肥劲草”指的是军阀残忍杀害民众,那流淌的鲜血浸染了祖国大地。而先烈们英勇就义、壮烈牺牲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如同养分一般,滋养着广大人民,让他们得以成长,化身成为如坚韧劲草般的坚强战士。“血沃中原”,这四个字深刻地揭露了军阀那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在那段黑暗岁月,共产党人以及无数革命人民惨遭屠戮,鲜血洒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原野。彼时,国民政府秉持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极端反共政策,仅雨花台这一处地方,惨遭杀害的革命者数量就高达二十万左右。“肥劲草”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寓意着革命力量在这片被鲜血浇灌的土地上不断成长、日益壮大。一个“肥”字,形象地凸显出革命力量壮大时那势不可挡的强大声势。这句话有力地表明,革命力量是根本无法被剿尽、杀绝的。军阀的残暴屠杀与疯狂“围剿”,不但无法扑灭革命的火焰,反而只会激起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极大地推动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加速他们自身的灭亡。次句“寒凝大地发春华”是讲即便大地被严寒笼罩,呈现出一片冰冷死寂之态,但只要春天来临,烈士们播撒下的种子,便会如同熊熊燃烧的复仇之火,怒放出艳丽的春花。“寒凝大地”,生动地描绘出国民政府于国统区开展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他们一面禁止各类进步书报发行,封闭众多宣扬正义的书店,颁布严苛恶毒的出版法,大肆通缉进步著作家;另一面采取最为残忍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甚至秘密处以死刑。这般行径,使得整个中国都被浓重的白色恐怖所笼罩,宛如严寒牢牢禁锢着大地,毫无一丝生机。“发春华”,这不仅是对当时在困境中英勇奋战的革命文艺战士的崇高礼赞,更是鲁迅内心深处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真实映照。一个“发”字,展现出革命那锐不可当、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诚如鲁迅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所指出的那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此句可以说是诗人高瞻远瞩的预言,反映了其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那光明璀璨的前景的看好。三句“英雄多故谋夫病”直接揭示了国民政府内部那充斥着的勾心斗角乱象。在日寇大兵压境的严峻局势下,国民政府却顽固秉持不抵抗政策,整日里忙于派系之间的争斗。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以各种荒唐借口称病离职,尽显丑态。时而因失势而蛰伏幕后,时而因分赃不均又跳到台前,在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反复无常。此情形正是国民政府政治集团内部尔虞我诈、濒临分崩离析的真实映照,既生动展现了他们内部斗争时那不堪入目的丑象,也深刻反映出他们妄图在抗日问题上笼络人心,却手段拙劣的滑稽表演。末句“泪洒崇陵噪暮鸦”承接上句,这帮所谓的“英雄”和“谋夫”们,嘴上虽挂着“合作”与“抗日”,实则内心各怀鬼胎,貌合神离之下暗斗不止。“噪暮鸦”这一精妙表述,生动勾勒出国民政府内部的混乱场景。他们在那吵吵嚷嚷,就像黄昏时刻聒噪乱叫的一群乌鸦,毫无秩序可言。这一比喻,不仅暗示了国民政府统治已如黄昏般,即将步入日暮途穷的境地,更是深刻揭露了其色厉内荏的纸老虎本质。由此清晰揭示出,国民政府政权已摇摇欲坠,走向覆灭乃是必然趋势。
4. 作品点评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这首诗遣词凝炼。“血沃中原肥劲草”用“沃”而不用“流”,含义丰富,从“量”和“质”两个层面揭示了国民党镇压革命力量的残酷,可见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具匠心。“沃”和“肥”二字,均用作动词,彼此呼应,由“沃”的条件,引起“肥”的结果,正说明鲁迅先生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的本质的客观。“寒凝大地发春华”的“凝”字不仅和“沃”字形成工整的对仗,又成为“发”提供条件,写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曾引用爱伦堡的话:“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本诗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是前仆后继的斗争,另一方面是勾心斗角的争权。这也是时代的写照。
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