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òu
shēn
yuān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zhǔ
dòu
rán
dòu
zài
xià
jìn
shú
liǎo
zhèng
hǎo
bàn
jiào

译文

烧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锅下哭泣。我被烧成灰却煮熟了你,正好去办酒席。

逐句剖析

"煮豆燃豆萁":烧豆秸去煮豆子,

# 萁:豆秸。

"萁在釜下泣":豆秸在锅下哭泣。

# 釜:锅。首两句出自曹植《七步诗》。

"我烬你熟了":我被烧成灰却煮熟了你,

#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此处作动词用,指燃烧成灰烬。

"正好办教席":正好去办酒席。

# 教席:宴请教师的酒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替豆萁伸冤》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五言绝句。全诗以巧妙翻新的典故为核心,化用曹植《七步诗》意象,通过“萁在釜下泣”的角色置换,突出“替豆萁伸冤”的主题,揭露“豆熟办教席”的隐喻——讽刺杨荫榆宴请汪懋祖等人,借“教席”之名实施阴谋、加害学生的行径。诗作短小精悍,借翻新典故手法,以辛辣讽刺揭露压迫者利用他人牺牲谋私的行径,既体现鲁迅对经典文学的创新性运用,也彰显其以诗批判时弊的风格,兼具文学巧思与社会批判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1925年6月5日。回溯至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爆发的学生运动进入关键阶段,她们坚决要求驱逐由段祺瑞军阀政府任命的校长杨荫榆。这场斗争持续发酵至1925年,于5月20日出现新转折:杨荫榆发表《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再次采用污蔑学生、推卸责任的惯用手段。紧接着在6月2日,《晨报》刊发汪懋祖的《致全国教育界》意见书,试图为校方立场背书。面对这一系列舆论攻势,鲁迅于6月5日撰写《咬文嚼字》予以驳斥,而《替豆萁伸冤》正是这场思想交锋中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体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人鲁迅借用曹植《七步诗》的典故进行改写,以“豆”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喻横遭迫害的学生,通过“豆”“萁”关系以及“烬”“熟”利害对比,运用文白结合、幽默诙谐又饱含愤激的语言,戳穿杨荫榆之流以办教育为名、行残害学生之实的丑恶面目,为学生伸冤,批判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杨荫榆等人,展现出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鲁迅《替豆萁伸冤》巧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的典故。原典故本讲兄弟不合,汪懋祖却歪曲用此典,将杨荫榆对学生的迫害反诬为学生逼杨荫榆。鲁迅翻新典故,首句同曹诗,次句改“萁在釜下泣”,以豆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喻横遭迫害的学生。后两句“萁经自燃烧,豆便称佳肴。为办‘教席’事,颇费仔细熬”,借豆萁相煎结果,讽刺杨荫榆办酒席请人阴谋加害学生。此诗翻新典故,针锋相对,将矛头指向杨荫榆之流,全诗文白结合,风格幽默诙谐又含愤激,尽显鲁迅“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精神。比喻:以“豆”比喻杨荫榆及其一伙,以“萁”比喻横遭迫害的学生,形象地展现出双方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对比:诗中“豆”与“萁”、“烬”与“熟”形成对比,前者表明两者依存关系,后者揭示利害冲突,凸显出杨荫榆之流残害学生以成全自己的丑恶行径。

3. 分段赏析

“煮豆燃豆萁”,此句与曹植《七步诗》首句如出一辙。诗人借日常生活中煮豆烧萁这一常见场景起兴,巧妙构建起诗歌的意象基础,不着痕迹地为后文以“豆”“萁”喻人埋下伏笔,奠定了整首诗以比喻叙事抒情的基调。“萁在釜下泣”,诗人对曹诗“豆在釜中泣”进行精妙改动。在本诗中,诗人以“萁”喻指横遭迫害的学生,以“豆”喻指杨荫榆及其党羽。这一改动别具匠心,转换了情感表达视角,生动凸显出学生在压迫之下的悲苦境地,进一步增强了诗歌对迫害者的批判力度。“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短短两句,却蕴含着深厚意境与深沉意涵。“烬”与“熟”相互映衬,深刻揭示出迫害者(“豆”)与被迫害者(“萁”)之间的利害关联,将杨荫榆之流不惜残害学生以谋取所谓“教育”私利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诗句以辛辣讽刺之笔,直刺杨荫榆之流打着教育旗号却行残害学生之实的虚伪本质,充分彰显出鲁迅“论时事不留情面,砭锢弊常取类型”的战斗锋芒。

4. 作品点评

诗中文白结合,前两句为文言,后两句是白话,搭配巧妙,营造出妙趣横生的效果。与原诗严肃悲愤风格不同,此诗风格幽默诙谐,却又蕴含愤激之情,有力地批判了以杨荫榆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展现出鲁迅犀利的文笔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别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形体简短,讽刺力极强。诗中抓住“相煎益急”,顺势而下,单刀直入,甚为犀利。它虽为活剥古人诗句。但经过鲁迅的手。不仅变成了一把解剖刀,而且是革命斗士的尖利武器,与《咬文嚼字·三》杂文结合起来,更具有一种破腐排昏的力量。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鲁迅诗解》

# ……后两句把敌人的阴谋剥个精光。最未处,真正是“咬’’到髓里去,“嚼”出味来了。……这首诗……写得深刻泼辣,是鲁迅第一首别具一格的旧体讽刺诗。

现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鲁迅旧诗汇释(上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哀范君三章(其二)》

下一篇:近现代·文廷式《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