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国门碧":祖国海滨的春草绿了又绿,
# 海草国门碧: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海草三绿,不归国门。”说草绿了三次(过了三年),还没有归家。这里是说范留学日本多年。
"多年老异乡":你却长年流落飘泊在异邦。
# 老异乡:指久住日本。
"狐狸方去穴":狡猾的狐狸清王朝皇帝刚刚下台,
# 方去穴:刚离开巢穴,就是说清朝的统治刚被推翻。,狐狸:指清朝皇帝和官僚。
"桃偶已登场":骗人的桃偶军阀又上了场。
# 桃偶:用桃木做的木偶,这里指辛亥革命后上台的官僚。
"故里寒云恶":在那寒云翻滚,气候险恶的故乡,
# 寒云恶:比喻局势很坏。,故里:故乡,指绍兴。
"炎天凛夜长":就连热天也得打冷颤,夏夜也难挨到天亮。
# 炎天凛夜长:这句写范爱农凄苦的心情:即使炎夏之夜也像凛冽的长夜一样难熬。炎天:夏天。凛:寒冷。
"独沉清洌水":你终于独自投入了冷冽的江水,
# 清洌:清澈而寒冷。洌,清澄。,独沉:有主动投水的意思。作者猜测范爱农是自杀的,所以这样说。
"能否涤愁肠":请问能否洗尽你深沉的忧愁和悲伤?
# 涤:洗。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悼念友人范爱农的的五言律诗。描绘了鲁迅与范爱农往昔经历,体现辛亥革命后社会的黑暗,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表达对范爱农的哀悼及对时代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通过范爱农个人的悲剧命运,反映出当时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联运用叙事手法,以“海草国门碧”描绘出日本的景象,一下将回忆拉回到当年他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光。为探寻新学识、新思想,寻觅救国之路,他们在异国他乡孜孜以求,满是朝气,“海草三绿,不归国门”正是那时意气风发的写照,开启对往昔的追忆,为后文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做铺垫。颔联描写回国后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曾点燃他们对国家变革的诸多希望。可现实却是恶势力把控革命政权,“换汤不换药”般轮番执政。这与革命前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给满怀热忱的知识分子带来沉重打击。鲁迅凭借深刻洞察,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与范爱农的死相关联,揭示时代悲剧与范爱农个人悲剧的社会根源,大大增强全诗社会意义,提升范爱农自杀背后的社会价值。颈联中“故里”一词将视角转至绍兴。从鲁迅自身主观感受出发,“寒云恶”“凛夜长”描绘出故乡环境险恶、氛围压抑,仿佛空气都污浊不堪,生动传达出对故乡冷酷无情、黑暗现实的愤懑忧郁之情,借恶劣之景烘托内心沉痛。尾联诗人发出疑问,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已逝的范爱农。在这悲哀绝望的时代,以死抗争,究竟能否如范爱农所愿,洗尽满心愁绪,又能否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牺牲呢?在疑问中,蕴含着对范爱农离世的无尽哀伤,以及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无奈与愤懑,引人深思那个时代个体命运的悲剧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个人悼亡为切入点,通过“海草国门碧”等凝练意象,将挚友之死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相联系。诗中借由知识分子的境遇,展现出理想幻灭后的悲剧性,尾联对牺牲价值的叩问更深化了批判力度。作为鲁迅早期诗歌代表作,其将个人哀思与社会批判相融合的独特写法,展现出鲁迅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厚的文学功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深刻的思想启迪。
# 这三首诗的表现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有力地刻画逼死范爱农的环境,象“风雨……"、“大圜……”,是就总的形势说。“桃偶……”是就政局说,这样由大环境归结到小环境“故里……。”这样的环境,对范爱农来说,就象秋荼那样苦,使他感到“人间……”,无路可走了,于是作者有力地写出范爱农当时的心情…“·,炎天是热的,但他觉得凉;炎天是夜短的,但他却觉得夜长,这是加一倍来写他感到人世的冷酷,写他心情的愁苦,这正如汪中《自序》说的“秋荼之甘,或云如荠”,秋荼是苦的,有人却说它甜,这正说明那人的处境比秋荼更苦到不知多少倍,所以秋荼也变成甜了。这样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是真切地写出范爱农的心情的。
现代著名学者周振甫
# 首章就范之本身言之。于政权危殆,风雨凄其之日而怀亡友,明非仅哭其私也。次联申“怀”字意,即写爱农之愤世嫉邪,狂狷之态如见。“秋茶苦”承“寥落”言,“直道穷”承“白眼”言,上联实,写其印象,此联虚,写其感想。收以“畸躬”,则爱农之自处与世之处爱农者皆可见,而形象益鲜明矣。次章就当时之形势言,亦即爱农至死之因也。首云去国多年,以示对祖国期望自更殷切,反振下文。中二联则当时祖国自中央至地方之现实也。国人尚若懵无所知,而爱农竟以愤死,故曰“独”。
现代著名学者曹礼吾
# 情贵乎真,不尚华饰,言贵乎切,毋须雕琢。……全诗有热有冷。热者,对友人感情浓烈,语言沉痛,冷者,对当时的政局、世道的无限愤慨,以“白眼”视之。全诗反复咏叹,层层深入,既写出了风雨飘摇的典型环境,又对范爱农作了形象描写,既对友人有至深至痛的哀情,又有对敌人的冷嘲热讽,既从社会看到个人,又从个人反映整个社会,深沉强烈的诗的感情与严竣犀利的批判锋芒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现代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心伶
下一篇:近现代·鲁迅《替豆萁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