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日":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
# 风雨飘摇:指政治形势的险恶和动荡。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英俄帝国主义相继侵入新疆、西藏等地,国内政局很不稳定。
"余怀范爱农":我怀念着好友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早生的白发,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根,
# 寥落:稀疏,指头发秃落。,萎:枯萎。,华颠:头发花白。华指颜色花白。颠:头顶。
"白眼看鸡虫":翻起眼白,蔑视那些争权夺利的害人虫。
# 鸡虫: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了无时。”这里用来比喻那些争权夺利的政客。,白眼:《晋书·阮籍传》说阮籍“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表示藐视。
"世味秋荼苦":世道人情如秋荼般的苦啊,
# 荼:苦菜。这一句说世态炎凉,使人觉得有秋荼似的苦味。
"人间直道穷":正直的人处处碰壁,无地容身。
# 穷:困苦。,直道:正直的道路。
"奈何三月别":为什么才离别了三个月,
"竟尔失畸躬":就失去了这样一位刚毅不屈的友人。
# 畸躬:畸:不正,奇异。畸躬即畸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即与世人不合而合乎正道。范爱农为人正直而到处受排挤,所以作者也称他为畸人。,竟尔:竟然。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借风雨飘摇之景暗示时局动荡,勾勒出范爱农头发花白却傲骨依旧的形象,展现其艰难处境以强化那份倔强,表达出诗人对好友范爱农不幸离世的深切同情,饱含对造成其悲剧的恶势力的谴责,营造出沉痛哀伤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首联“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将自然的“风雨飘摇”与社会时局动荡相融合,借恶劣天气烘托出悲伤氛围,又融入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使情与景相互交织,奠定全诗沉痛基调,让读者深切感知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飘摇与哀伤。双关:颔联“白眼看鸡虫”,“鸡虫”谐音何几仲,表面是范爱农用白眼蔑视如鸡虫般小人的姿态,实则借此双关,暗指其对死对头的鄙夷,一语两层意,生动展现范爱农的傲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比喻:颈联“世味秋荼苦”,把范爱农饱尝的“世味”比作秋天苦涩的老苦菜,形象地烘托出他人生的艰辛磨难,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更易体会他在世途上遭遇的困苦,凸显其坚守正直的不易。
3. 分段赏析
首联“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开篇便以“风雨飘摇”四字定下全诗悲戚、凝重的基调。彼时鲁迅作诗之夜,恰逢狂风骤雨肆虐,这既是对眼前自然景象的如实记录,更是对彼时动荡不安、危机四伏时局的精妙隐喻。风雨如晦,恰似社会的飘摇乱象,暗指范爱农身处这样的乱世,最终悲惨离世的深层社会根源。诗人巧妙地将自然风雨与政局动荡相融,营造出一种凄冷哀痛、压抑沉重的氛围,让读者从开篇便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痛,也为全诗渲染了浓郁的悲剧色彩。颔联“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笔锋一转,聚焦人物刻画。诗人用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范爱农形象:头发花白稀疏,尽显沧桑,精神萎靡不振,可即便如此,他眼中的那一抹“白眼”却如利刃出鞘,傲骨铮铮。一个“白眼看鸡虫”更是神来之笔,巧用谐音,“鸡虫”暗指与范爱农水火不容的死对头何几仲。范爱农用这样不屑的眼神蔑视对手,将他虽身处困境却绝不低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然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足见鲁迅以形传神的深厚功力。颈联“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进一步深入范爱农的内心世界与现实处境。他所历经的人生百态,犹如秋日里苦涩的老苦菜,满是艰辛与磨难;而他所身处的“人间”,因为他坚守正直之道,不愿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换来的只有处处碰壁的凄凉境遇。这一联承接前文,继续深挖范爱农“生成傲骨”的精神内核,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不易与坚守,也饱含着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喟叹。尾联“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情感如决堤之水,奔涌而出。仅仅分别三个月,那样一位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友人竟已离世,诗人的震惊、悲痛、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畸躬”一词,再次着重强调范爱农独特的个性,他在世俗中格格不入,却又熠熠生辉。此联直白而深切地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其间更有对致使范爱农悲惨一生的恶势力的强烈谴责与愤怒控诉,读来令人动容,引发无尽感慨。
4. 作品点评
通读全诗能够发现,它既展现了范爱农充满坎坷的一生,让读者明晰致使他走向死亡的深层社会缘由;同时,诗中蕴含的情感也折射出鲁迅与他彼此间深厚的情谊。整首诗用词极为凝练,行文节奏有起有伏,既有饱含深情的抒发,又有情景交融的描绘,结构安排张弛有度、开合随心。
# 首章就范之本身言之。于政权危殆,风雨凄其之日而怀亡友,明非仅哭其私也。次联申“怀”字意,即写爱农之愤世嫉邪,狂狷之态如见。“秋茶苦”承“寥落”言,“直道穷”承“白眼”言,上联实,写其印象,此联虚,写其感想。收以“畸躬”,则爱农之自处与世之处爱农者皆可见,而形象益鲜明矣。次章就当时之形势言,亦即爱农至死之因也。首云去国多年,以示对祖国期望自更殷切,反振下文。中二联则当时祖国自中央至地方之现实也。国人尚若懵无所知,而爱农竟以愤死,故曰“独”。
近代著名学者曹礼吾
# 情贵乎真,不尚华饰,言贵乎切,毋须雕琢。……全诗有热有冷。热者,对友人感情浓烈,语言沉痛,冷者,对当时的政局、世道的无限愤慨,以“白眼”视之。全诗反复咏叹,层层深入,既写出了风雨飘摇的典型环境,又对范爱农作了形象描写,既对友人有至深至痛的哀情,又有对敌人的冷嘲热讽,既从社会看到个人,又从个人反映整个社会,深沉强烈的诗的感情与严竣犀利的批判锋芒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现代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心伶
# 这三首诗的表现方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有力地刻画逼死范爱农的环境,象“风雨……"、“大圜……”,是就总的形势说。“桃偶……”是就政局说,这样由大环境归结到小环境“故里……。”这样的环境,对范爱农来说,就象秋荼那样苦,使他感到“人间……”,无路可走了,于是作者有力地写出范爱农当时的心情…“·,炎天是热的,但他觉得凉;炎天是夜短的,但他却觉得夜长,这是加一倍来写他感到人世的冷酷,写他心情的愁苦,这正如汪中《自序》说的“秋荼之甘,或云如荠”,秋荼是苦的,有人却说它甜,这正说明那人的处境比秋荼更苦到不知多少倍,所以秋荼也变成甜了。这样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是真切地写出范爱农的心情的。
近代著名学者周振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