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墨面没蒿莱":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
# 蒿莱:泛指野草。,没:沉没。《说文》:“没,沉也。”,墨面:墨面即面容憔悴瘦黑,气色晦暗。,万家:指中国广大人民群众。
"敢有歌吟动地哀":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 动地哀:李商隐《瑶池》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相传周穆王在大风雪中作《黄竹歌》来哀悼百姓的冻饿。,敢:敢:岂敢之省语。《仪礼·燕礼》:“君无所辱,赐于臣,臣敢辞?”
"心事浩茫连广宇":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
# 广宇:广大地域。,浩茫:广大之状,指想得广远。
"于无声处听惊雷":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 无声:《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由于心事连着广阔的天地之间,故能从无声中听到人民革命的怒吼声。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时诗(注:这里“咏时”表示对时代状况进行吟咏描述)。诗中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黑暗的现实,“万家墨面没蒿莱”展现出人民在国民党统治和日本侵略下生活于荒芜、苦难之中;“敢有歌吟动地哀”揭示人民虽内心充满哀痛怨愤却因压迫而无法发声的压抑情境。“心事浩茫连广宇”则体现诗人广阔的思绪与心系天下的情怀,“于无声处听惊雷”寄寓着对人民革命力量必将爆发、打破黑暗的坚定信念,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象征:“于无声处听惊雷”里,“无声”与“惊雷”构成辩证关系。“无声”象征着在压迫下人民表面的沉默,“惊雷”象征着人民革命的风暴、抗击侵略者的怒吼,通过这种象征手法揭示了当时局势的对立统一,展现革命形势。直抒胸臆:“敢有歌吟动地哀”以“敢”字领起,采用反诘语气,人民在深重压迫下本应唱出动地哀歌,但却被当局压抑而无法发声,这种表达含蓄深沉地传递出人民精神上的哀痛、怨愤以及欲吐不能的愤激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万家墨面没蒿莱”,鲁迅以饱含悲愤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人民的苦难图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日本的野蛮侵略,让无数城乡沦为废墟,万千家庭流离失所。“万家”极言受害民众数量之众,“墨面”细腻描绘出人们悲苦憔悴之态,“蒿莱”则生动展现出社会的破败荒芜。“没”字巧妙融合形象与环境,鲜活呈现出广大民众饥寒交迫、蓬头垢面,在荒野蔓草间艰难挣扎的凄惨画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人民命运的深切悲悯与关怀。次句“敢有歌吟动地哀”,进一步深入刻画人民精神层面的哀痛与怨愤。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在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双重重负下,人民心中的悲愤本应化作震天动地的哀歌。然而,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他们的声音被无情压抑,只能缄口不言。“敢”字领起全句,以反诘语气蕴含深意,将人民欲诉不得、仇恨深埋心底的愤懑之情,表达得含蓄深沉且极具力量,此句燃烧着被压迫者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第三句“心事浩茫连广宇”,笔锋陡然一转,从对残酷现实的描绘转入对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心中思绪万千,目光与思绪延伸至广袤天地间,充分彰显出他与人民紧密相连、与革命同频共振的广阔胸怀。其中亦蕴含着他对时局走向、革命形势的思索探寻,以及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热切期盼。末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激情喷薄而出,尽显雄健豪迈。这是诗人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时局发展给出的有力回应。“无声”与“惊雷”形成鲜明辩证关系,“无声”代表着表面的寂静,精准概括出当时局势的一面:压迫日甚,黑暗浓重,但民众心中仇恨积聚的沉默,恰似地下涌动的炽热岩浆,终有爆发之日。“惊雷”则象征着人民革命的汹涌浪潮、抗击日寇的激昂怒吼,形象揭示出局势的另一面:新的民族革命高潮即将来临,中国正处于全国大革命的前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饱含着鲁迅对国家民族深陷苦难深渊的切肤之痛与悲愤激昂。他以犀利之笔,无情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钳制进步言论、绞杀进步文艺的累累恶行,如黑暗中的利剑,直刺反动统治的心脏。同时,诗中洋溢着他对人民力量的坚定信任,坚信人民必将冲破黑暗枷锁,胜利的曙光定会喷薄而出,展现出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此诗中充分反映了鲁迅对国家民族遭到深重灾难的悲愤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压制进步舆论、扼杀进步文艺的罪行,表达他对人民胜利必将来临的信心。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也是出手不凡的艺术佳句。作者在前几句极写“无声”铺垫之后,创造“惊雷”飞来的意境,似在情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步大唐
# 《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五月三十日:“午后为新居格君书一幅云:‘万家墨面没蒿莱,……。’”
近现代鲁迅《鲁迅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