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日夜向东流":长江的水日夜向东流去,
# 大江:指长江。
"聚义群雄又远游":号称“聚义”的“英雄”又要“远游”了。
# 远游:指国民政府政客失势时的“避暑”、“出洋考察”一类的把戏。,聚义群雄:指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的聚会。1931年5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不久,反蒋的孙科等人离开南京,又于广州召开“国民会议”,成立新“国民政府”,与蒋记“国民政府”唱对台戏。
"六代绮罗成旧梦":历史上的六朝繁华早已成为旧梦,
# 绮罗:轻软的丝织品,这里指人们衣着讲究,形容都市繁华。,六代:南朝的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故称六代。
"石头城上月如钩":石头城上挂着如钩的弯月显得景象更加凄凉。
# 石头城:南京旧称,故址在西石头山后,临江。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鲁迅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用讽刺的口吻,含蓄地描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的争权的闹剧。前两句以“大江东流”起兴,描写了政客之间互相利用的丑行,互相拆台,分裂争斗的状况的频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后两句借“六代绮罗”代表的六朝时期南京古都歌舞升平的太平盛况与“月如钩”代表的现时南京城凄凉的状况二者之间对比强烈,揭露了国民政府政客们背叛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争权夺利,各派自立政府分崩离析的局面。全诗语言凝练,古今互文,将咏史与讽喻结合,展现了鲁迅旧体诗“以史刺今”的深刻思想性。
2. 写作手法
对比:“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中,“六代绮罗”写六朝时,南京古都歌舞升平、温香软玉的太平盛况,“月如钩”则写了现时南京城凄凉的状况,二者之间对比强烈,突出了历史的兴衰变迁,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象征:“大江日夜向东流”中的“大江”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前进,不可阻挡;“月如钩”的景象也可象征着一种残缺和不圆满,暗示着历史和现实的沧桑变化。
3. 分段赏析
《无题二首(其一)》首句“大江日夜向东流”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之畔,所以以“大江东去”作为起兴之笔。描绘了长江水日日夜夜向东流淌的壮阔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的磅礴气势,又暗示着时局如同江水一样,不可逆转地流逝。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宏大而又略带沧桑的基调。次句“聚义群雄又远游”这里的“聚义群雄”,实则是作者以一种饱含讽刺意味的口吻来称呼国民政府的那些军阀政客,充分流露出对他们的鄙夷不屑之情。而“又远游”这一表述,则生动地刻画了那些政客之间相互利用的丑恶行径。他们在利益趋同之时,彼此勾结、狼狈为奸;然而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立刻相互拆台、分崩离析,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上演一幕幕令人不齿的闹剧。“又”字在此处巧妙地强调了这种时而勾结、时而分裂争斗的情况反复出现,极为频繁,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和不堪行径。后两句“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今非昔比的感慨。“六代绮罗”描绘出了六朝时期南京古都那一派歌舞升平、充斥着温香软玉的太平盛世景象。彼时,繁华尽显,奢靡之风弥漫。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月如钩”所勾勒出的当下南京城的萧索与凄凉之态。这两者间的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实际上,“六代绮罗”暗中影射的是蒋介石政府妄图维系的那种政权团结、天下太平的虚幻景象。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这一美梦。由于政客们为了一己私利,陷入无休止的权力纷争之中,致使原本所期望的太平局面如泡影般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冷清寂寥、荒芜冷落的场景。
4. 作品点评
《无题二首(其一)》以简练笔揭露鲁迅先生对政客们背叛行径的讽刺和批判,语言冷峻而又讽刺。整首诗从“大江日夜向东流”入笔,调子悠缓,境界凄凉,从画面上看,没有明显的激愤,然而讽刺的笔锋却是深刻强烈。诗中用“月如钩”与“成旧梦"的强烈对比,描绘国民政府军阀政权其每况愈下的形势也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全诗体现了鲁迅诗歌“于沉静中见锋芒”的独特风格。
# 诗中特别用了“石头城”,主要是考虑这个称谓古朴形象,更能呈出荒漠的气氛,并用以与上句的“六代绮罗成旧梦”的吊古讽今的风韵取得一致,增强艺木上的含蕴和抨击力量。诗中用“月如钩”与“成旧梦"相对,描绘其每况愈下的形势也是有表现力的。这首诗从“大江日夜向东流”入笔,调子悠缓,境界凄凉,从画面上看,没有明显的激愤,然而讽刺的笔锋却是深刻强烈的。
现代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紫晨
# 鲁迅自称其运用古典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这两首无题绝句的用典多而活,而且自然,富有象征和比喻的意义。不论以“大江东去”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以“六代绮罗”喻蒋家王朝的厄运不可挽救;不论用“雨花台边埋断戟”来揭露他们屠杀人民的滔天罪行,还是用“莫愁湖里余微波”来暗示革命事业的后继有人,都是匠心独运,非高手莫能臻此。
现代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心伶
上一篇:近现代·薛箐《疑人窃履》
下一篇:近现代·鲁迅《报载患脑炎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