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曾经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
# 其:代词,楚人的。,于:在。,昔:曾经,从前。
"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
# 归:返回。,履:鞋子。,窃:偷。
"楚人不知也":楚国人不知道。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的店铺去买鞋,
# 肆:店铺。,市:动词,买。,使:命令、派遣。,适:恰好,恰逢。
"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并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
# 进:交给。,以:拿、把、用。,而:就。,直:同“值”,价值。,私:私吞。
"楚人不知也":楚国人也不知道。
"他日":有一天,
# 他日:另一天。
"友人来过":他的朋友来拜访他,
# 过:拜访,探访。
"见其履在楚人之足":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
"大骇曰":很惊讶地说:“
# 骇:吃惊。
"吾固疑之":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
# 固:本来,原来。
"果然窃吾履":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 然:这样。,果:果然。
"遂与之绝":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 绝:断绝。,遂:于是,就。
"逾年而事暴":过了几年,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
# 暴:暴露,显露。,逾:过了。
"友人踵楚人之门":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
# 踵:到,走到。
"而悔谢曰":向他道歉说:“
# 谢:道歉。
"吾不能知子":是我不够了解你,
# 知:了解。
"而缪以疑子":才错误地怀疑你,
# 缪:通“谬”,错误,荒谬。
"吾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 罪:罪过。
"请为以如初":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1. 分段赏析
第一层:“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至“楚人不知也”交代误会的起因。首句点明人物关系(楚人客居友家)与核心道具(友人之履),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其次点明文中的主人公遭遇双重欺骗,仆人首次欺骗:偷窃友人鞋子并隐瞒楚人;仆人二次欺骗:用偷来的鞋子冒充购买所得,私吞买鞋钱。两次“楚人不知也”重复强调楚人对真相的全然无知,暗示主仆间的信任漏洞与友人即将面临的误解危机。第二层:“他日”至“遂与之绝”写误会的爆发。“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直接点明二人冲突触发,“大骇”凸显友人震惊与愤怒的激烈情绪;“吾固疑之”暴露其早已对楚人持有偏见,“果然”一词将猜测等同于“事实”,强化主观臆断的荒谬性。“遂与之绝”以决绝的行动终结友情,展现误会瞬间摧毁信任的破坏力。第三层:“逾年而事暴”至末句写误会的消解原文段落:“逾年而事暴”以时间流逝自然推动情节转折,暗示谎言终会暴露,呼应前文“楚人不知”的情况。“踵楚人之门”的登门谢罪,与前文“遂与之绝”的决裂形成鲜明对比;“悔谢”“吾之罪也”的自责与“请为以如初”的请求,展现其从偏见到反省的转变,凸显真诚道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