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nián
cán
qiū
ǒu
zuò

朝代:近现代作者:鲁迅浏览量:1
céng
jīng
qiū
lín
tiān
xià
gǎn
qiǎn
chūn
wēn
shàng
duān
chén
hǎi
cāng
máng
chén
bǎi
gǎn
jīn
fēng
xiāo
zǒu
qiān
guān
lǎo
guī
jìn
mèng
zhuì
kōng
yún
chǐ
齿
hán
sǒng
tīng
huāng
piān
kàn
xīng
dǒu
zhèng
lán
gān

译文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暖呢。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处可归,梦里像飞上高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伸直身子想要倾听夜晚的鸡鸣声,却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逐句剖析

"曾惊秋肃临天下":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

# 秋肃: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

"敢遣春温上笔端":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暖呢。

# 春温:春天的温暖。

"尘海苍茫沉百感":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

# 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苍茫:广远迷茫。,尘海:广大的人世。

"金风萧瑟走千官":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 走千官:无数官员在逃跑,指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金风:秋风。

"老归大泽菰蒲尽":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处可归,

# 菰蒲尽:表示老了无处可归。菰蒲:菰、蒲,都是水草,指湖泽。

"梦坠空云齿发寒":梦里像飞上高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 空云:空中云里,高处不胜寒,所以感到齿发寒冷。

"竦听荒鸡偏阒寂":伸直身子想要倾听夜晚的鸡鸣声,却是寂然无声,

# 荒鸡:夜里啼的鸡。,竦听:伸直身子倾听。

"起看星斗正阑干":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 阑干:横斜的样子。北斗横斜,指天快亮了。,星斗:指北斗七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亥年残秋偶作》由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此诗为七言律诗,赠与好友许寿裳。主题围绕当时社会环境及自身心境展开,首联描绘环境艰险,颔联抒发抑郁心情与对国事的担忧,颈联展现生死困境与心境寒栗,尾联表达虽有壮志却难以实现的无奈,同时又隐含对曙光的期待。写作手法上,运用对仗使诗句工整,词句凝练地表达深沉情感。全诗风格沉郁,展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敏锐洞察与忧国忧民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青年时期受进化论影响,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角度上,鲁迅都做了探索,还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创造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以至“戏剧体小说”等体式。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而在语言风格上,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亥年残秋偶作》是鲁迅所作。1935年,国内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红军被迫长征,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会师,但鲁迅可能未得此消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步步紧逼,制造“华北事件”“张北事件”,国民党反动派屈膝求和,签订丧权辱国协定,大片国土被日本控制,传言国民党将“割让华北五省”。在此社会环境下,鲁迅应好友许寿裳去年所请,于1935年12月5日写下此诗,彼时鲁迅病卧在床,后命景宋检出交给许寿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全诗描绘了1935年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艰险处境的感慨,对抑郁心境及混乱国事的忧思,展现了生死困境中的无奈与心境的寒栗,同时虽有壮志难酬之感,但又隐含对曙光的期待,营造出沉郁深沉、意境宏远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竦听荒鸡偏阒寂”中的“荒鸡”典故源自《晋书·祖逖传》记载的“闻鸡起舞”故事:祖逖与刘琨夜半闻鸡鸣,认为“此非恶声也”,遂起身舞剑以砺志。鲁迅在此反用该典,将“闻鸡起舞”的积极奋进转化为“荒鸡阒寂”的沉寂压抑。诗中“竦听”二字以凝神倾听的姿态,暗含对时代觉醒的期待,而“荒鸡”既指黎明前荒野中的鸡鸣,又隐喻革命志士的觉醒之声;“偏阒寂”指出本该振奋人心的鸡鸣却淹没于死寂,映射出1935年民族危亡之际的万马齐喑。这里既暗讽官僚体系崩溃后的社会沉寂,又以“星斗阑干”的微光收尾,在绝望中寄托革命曙光的信念。对偶:本诗八句皆对。如颔联“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中“尘海”与“金风”、“苍茫”与“萧瑟”、“沉百感”与“走千官”的相互对称。“尘海”喻指纷繁复杂的尘世,“金风”以五行“秋属金”点明季节,借风声烘托凄凉,影射国民党官员南逃的狼狈;“沉百感”与“走千官”则通过“沉”与“走”的动态对比,既展现时局动荡的压抑,又暗含对官僚体系崩塌的讽刺。此联以“金风萧瑟”呼应首联“秋肃临天下”的肃杀之气,同时以“走千官”的狼狈与尾联“星斗阑干”的微光形成张力,强化了全诗“黑暗中孕育希望”的核心意蕴。

3. 分段赏析

《亥年残秋偶作》是鲁迅于1935年秋末创作的七言律诗,作为写给友人许寿裳的述怀之作,诗中既凝练地描绘了时局动荡中的沉郁景象,又内蕴深藏的革命信念。全诗以“秋肃”为核心意象,开篇即以“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点明时令与心境:既言肃杀秋意笼罩大地,又暗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冷酷。此处首句用“曾惊”二字,既呼应其旧作“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的秋意警觉,亦彰显其一贯直面现实的态度,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沉郁精神一脉相通。颔联“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以对仗手法勾勒危局之叹。“尘海”喻社会动荡,“苍茫”与“沉百感”叠加,暗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无可逃脱的悲悯;“金风”点明肃杀秋令,“走千官”则反用岑参“玉阶仙仗拥千官”之盛景,辛辣讽刺国民政府在日寇入侵时南逃的狼狈。此处“沉”“走”二字不仅押韵,更形成视觉与心灵的沉重压迫感,与杜甫“抚事煎百虑”的沉郁一脉相承,更添时代特质的批判锋芒。颈联“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进一步深化末世图景:底层流离者的返家竟面临“菰蒲尽”的生存绝境,“梦坠空云”以幻破现实的隐喻,揭示理想的崩塌。此联承《离骚》中“荃不察余之衷情”式的孤愤,又赋予传统意象以抗战时期的新内涵,将对人民的悲悯与对时局的忧虑熔铸一体。尾联“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以景收束,却深藏转机。“荒鸡”典出《晋书·祖逖传》“闻鸡起舞”,鲁迅反其意用之,以“阒寂”暗喻革命低潮时万马齐喑,却又以“星斗正阑干”预示破晓将近,巧妙呼应《野草·墓碣文》中“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的辩证生命哲学。此处虽隐去“闻鸡起舞”的直接表述,却通过听觉“竦听”与视觉“星斗”的错位碰撞,将绝望情绪转化为黎明前的坚守。全诗从“秋肃”“春温”的时空意象,到“尘海”“金风”的悲凉渲染,再到“走千官”“荒鸡”的历史反讽,无不以简洁意象承载厚重内涵。诗中对仗工稳,如“尘海苍茫”对“金风萧瑟”、“沉百感”对“走千官”,与炼字精当,如“沉”字凝历史重压、“尽”字写破产绝境相辅相成,使律诗在格律严整中不失疏宕之气。鲁迅以旧体诗形式注入现代精神,将个人忧愤升华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革命浪漫主义,诚如许寿裳所言:“寓熹微之希望于悲凉孤寂之中”。

4. 作品点评

《亥年残秋偶作》是鲁迅于1935年秋末创作的七言律诗。作为晚年诗作,它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全诗以“秋肃”开篇,融入“沉”“走”“尽”“寒”等沉郁意象,既展现1935年民族危机的深重,也揭露了官僚体系的腐朽。例如,“尘海苍茫沉百感”隐含对时局动荡的忧虑,“金风萧瑟走千官”则讽刺官员南逃的狼狈。尾联以“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作结,用星斗阑干象征革命曙光,既写尽现实的残酷,又传递“黑暗即将过去”的信念,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全诗紧扣题意,融写景与抒情于一体,运用比喻、借代、对仗等手法,贴切且形象。作品充满对国破民难的忧思,同时蕴含对未来的希望,堪比现代“离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王国维《点绛唇·万顷蓬壶》

下一篇:近现代·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