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蓬壶":万里飘渺的蓬莱,
# 蓬壶:即蓬莱。
"梦中昨夜扁舟去":在梦里我坐一叶扁舟而去。
"萦回岛屿":在那仙山岛屿中盘桓找寻神仙,
# 萦回:盘旋往复。
"中有舟行路":其中必有到达仙山的道路。
"波上楼台":海面上倒映着神山仙阁,
"波底层层俯":随波而显得层层叠叠的。
# 层层俯:楼台之水中倒影。
"何人住":什么人住在这里。
"断崖如锯":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锯剖开一样,
# 断崖:陡峭的山崖。
"不见停桡处":连系舟的地方都没有。
# 停桡:可以停船登岸之处。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寻仙词。通过记梦与游仙的笔法,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与焦虑娓娓道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阕中,“万顷蓬壶”的浩渺远大与“扁舟”的渺小轻微、“蓬莱仙山”的难及与“梦中追寻”的短暂形成对比,凸显追求目标的艰巨与自身条件的局限,强化了情感张力。意象组合:“蓬壶”“仙山”象征着理想或未来的出路,“扁舟”代表着个体的探索努力,“波上楼台”“断崖如锯”则暗示理想的虚幻与追寻的受阻,用具体意象承载抽象的彷徨与焦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蓬壶”本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穷尽心力也难抵达的仙岛,“万顷”更显其浩渺无垠;而“梦中昨夜”的短暂、“扁舟”的纤小,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远大目标的艰难与自身条件的简陋相互碰撞,凸显出追求者意志的执着与实力的微薄。“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则写舟入神山海域,于群岛间穿梭,目标已然不远。这两句字里行间,透着历经千难万险后接近目的地的雀跃,以及对前路新景的憧憬。下片“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是途中新的发现,既写神山仙阁的实景,亦绘其水中倒影。层层楼台倒映波中的画面,更添几分光怪迷离,恰与梦境的虚幻氛围相融。“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则将断崖比作天工锯开的剖面,陡峭光滑,连一处可系船停靠的地方都寻不到。从希望到失望,从坚持到困惑,这场梦境虽短,却道尽了追寻者在探索之路上的真实心境,所谓“天道幽远难求”,那份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正是内心痛苦与焦虑的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记梦和游仙的写作方式表达了那种遥不可及的愿望,提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怅惘。
# 余如《点绛唇》之“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此写法,偶见一二,未尝不醒人耳目,连篇累牍,便近八股矣。
近代学者冯承基
#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往?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是明丽语。
近代历史学家周策纵
# 作者盖标举一超出尘寰之理想境界,此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即。
近代古汉语学者萧艾
# 此词“造境”之语,所言理想,实指词人想像中之境界。
近代学者陈永正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赠蓬子》
下一篇:近现代·鲁迅《亥年残秋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