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wàn
qǐng
péng

朝代:近现代作者:王国维浏览量:1
wàn
qǐng
péng
mèng
zhōng
zuó
piān
zhōu
yíng
huí
dǎo
屿
zhōng
yǒu
zhōu
xíng
shàng
lóu
tái
céng
céng
rén
zhù
duàn
jiàn
tíng
ráo
chù

译文

万里飘渺的蓬莱,在梦里我坐一叶扁舟而去。在那仙山岛屿中盘桓找寻神仙,其中必有到达仙山的道路。海面上倒映着神山仙阁,随波而显得层层叠叠的。什么人住在这里。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锯剖开一样,连系舟的地方都没有。

逐句剖析

"万顷蓬壶":万里飘渺的蓬莱,

# 蓬壶:即蓬莱。

"梦中昨夜扁舟去":在梦里我坐一叶扁舟而去。

"萦回岛屿":在那仙山岛屿中盘桓找寻神仙,

# 萦回:盘旋往复。

"中有舟行路":其中必有到达仙山的道路。

"波上楼台":海面上倒映着神山仙阁,

"波底层层俯":随波而显得层层叠叠的。

# 层层俯:楼台之水中倒影。

"何人住":什么人住在这里。

"断崖如锯":那陡峭的海岸像大锯剖开一样,

# 断崖:陡峭的山崖。

"不见停桡处":连系舟的地方都没有。

# 停桡:可以停船登岸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万顷蓬壶》是近现代王国维写的一首词。上半阕“蓬莱仙山”的难及与“梦中追寻”的短暂形成对比,凸显追求目标的艰巨与自身条件的局限。描绘词人对蓬莱仙山的向往,以及为追寻这一目标而展现的执着求索;下半阕却陡然转折,先前的目标仿佛化作水中楼阁,徒留迷茫与无助。词作以记梦与游仙的笔法,使用意象组合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与焦虑娓娓道来,既道出了词人自身的心境,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未来的彷徨与踟蹰,更细腻刻画了追寻者在探索之路上真实的心理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近现代著名学者、词人

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学者、词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浙江海宁人。其职业经历丰富,曾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王国维从事戏曲、小说、词以及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二重证据法”,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等研究贡献巨大。尤工词,他提倡“境界” 说,主张“自然”,所作取径南唐、北宋。著有《人间词话》《曲录》《宋元戏曲考》《静庵文集》《观堂集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5年,彼时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潮激荡的转型期。国内的知识分子群体急切地想要为国家探寻出路,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路径,王国维也和他们一样深陷迷茫与困顿之中。于是,他将这份无处安放的怅惘,寄托在缥缈的梦境与奇幻的仙境里,借笔墨抒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寻仙词。通过记梦与游仙的笔法,将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与焦虑娓娓道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阕中,“万顷蓬壶”的浩渺远大与“扁舟”的渺小轻微、“蓬莱仙山”的难及与“梦中追寻”的短暂形成对比,凸显追求目标的艰巨与自身条件的局限,强化了情感张力。意象组合:“蓬壶”“仙山”象征着理想或未来的出路,“扁舟”代表着个体的探索努力,“波上楼台”“断崖如锯”则暗示理想的虚幻与追寻的受阻,用具体意象承载抽象的彷徨与焦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蓬壶”本是古往今来无数人穷尽心力也难抵达的仙岛,“万顷”更显其浩渺无垠;而“梦中昨夜”的短暂、“扁舟”的纤小,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远大目标的艰难与自身条件的简陋相互碰撞,凸显出追求者意志的执着与实力的微薄。“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则写舟入神山海域,于群岛间穿梭,目标已然不远。这两句字里行间,透着历经千难万险后接近目的地的雀跃,以及对前路新景的憧憬。下片“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是途中新的发现,既写神山仙阁的实景,亦绘其水中倒影。层层楼台倒映波中的画面,更添几分光怪迷离,恰与梦境的虚幻氛围相融。“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则将断崖比作天工锯开的剖面,陡峭光滑,连一处可系船停靠的地方都寻不到。从希望到失望,从坚持到困惑,这场梦境虽短,却道尽了追寻者在探索之路上的真实心境,所谓“天道幽远难求”,那份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正是内心痛苦与焦虑的写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通过记梦和游仙的写作方式表达了那种遥不可及的愿望,提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余如《点绛唇》之“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此写法,偶见一二,未尝不醒人耳目,连篇累牍,便近八股矣。

近代学者冯承基

#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往?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是明丽语。

近代历史学家周策纵

# 作者盖标举一超出尘寰之理想境界,此理想境界可望而不可即。

近代古汉语学者萧艾

# 此词“造境”之语,所言理想,实指词人想像中之境界。

近代学者陈永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鲁迅《赠蓬子》

下一篇:近现代·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