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上又层阑":最高的楼阁上又有层叠的栏杆,
"目短元龙空海寰":即便有元龙的豪迈,目光短浅难览海寰。
"栋宇地雄千嶂表":楼宇所在之地雄踞于群峰之外,
"金汤天设两江间":如金城汤池般,天然设置在两江之间。
"西风障面曾筹檄":西风吹面时曾筹划过军事文书,
"夜月胡床忆佩环":夜月下在胡床上回忆佩环之人。
"老去凭虚心辄悸":年老登高时心中总会惊悸不安,
"蜀城虽好不如还":蜀地虽好但不如归乡返园。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最高楼上又层阑,目短元龙空海寰”,这两句诗中“最高楼上又层阑”,点明诗人所处的位置是最高楼的栏杆旁,“又”字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暗示了诗人登高的行为。“目短元龙空海寰”则表达了诗人即便有豪迈之气,站在高楼上仍觉得视野有限。颔联“栋宇地雄千嶂表,金汤天设两江间”,这两句诗中“栋宇地雄千嶂表”,描绘了楼阁建筑雄踞于千山万壑之上的壮观景象,“地雄”突出了楼阁所处位置的高峻和雄伟,“千嶂表”进一步强调了其地势的险要,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金汤天设两江间”,描绘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仿佛是上天设置在两条江水之间的情景,“金汤”形容防御工事的坚固,“天设”强调了其天然的险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此地的战略重要性。颈联“西风障面曾筹檄,夜月胡床忆佩环”,这两句诗中“西风障面曾筹檄”,诗人回忆起在西风中筹划军事文书的过往,“西风障面”营造出一种萧瑟、严峻的氛围,“曾筹檄”则体现了诗人曾经的征战经历。“夜月胡床忆佩环”,在夜晚的月光下,诗人坐在胡床上回忆起妻子的佩环之声,“夜月”营造出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忆佩环”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细腻。尾联“老去凭虚心辄悸,蜀城虽好不如还”,这两句诗中“老去凭虚心辄悸”,诗人年老时登高远望,内心惊悸不安,“老去”点明了诗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凭虚心辄悸”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高处的恐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蜀城虽好不如还”表达了诗人觉得蜀地虽好但不如回到家乡的感慨,“虽好”肯定了蜀地的美好,“不如还”则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
上一篇:宋·李曾伯《沁园春·自和》
下一篇:宋·李曾伯《壬子劝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