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有缘":与雪山有缘分,
"白首重来":年老时再次来到这里,
"信不偶然":确实不是偶然。
"怅怆凄未洗":心中的怅惘悲怆还没有消散,
"平戎何策":用什么计策平定边患,
"英灵不绝":(所幸)英灵不断,
"赖蜀多贤":依靠蜀地有很多贤才。
"耆旧二三":有几位德高望重的旧臣,
"甲兵百万":加上百万军队,
"力障狂澜回巨川":有力量像阻挡狂澜、挽回巨川一样稳定局势。
"秋声静":秋声宁静,
"共巍楼把酒":和(友人)在高楼之上共饮美酒,
"自足筹边":自有筹划边防的气度。
"何人为我笺天":谁能为我向朝廷上书。
"焉用此客星留井躔":何必像客星一样留在官场之中。
"正柴桑栗里":正是柴桑栗里,
"稻肥蟹健":稻谷丰肥、螃蟹健壮的时候,
"松江笠泽":松江笠泽之地,
"莼美鲈鲜":莼菜味美、鲈鱼鲜嫩。
"百计求闲":想尽办法寻求闲适,
"一归未得":却始终没能归去,
"便得归闲能几年":即便能归隐闲居,又能有多少年呢。
"持公赋":拿着您的赋作,
"待后堂新唱":等待在后堂新作演唱,
"夸语彭宣":像彭宣那样赞赏。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上阕“雪山有缘,白首重来,信不偶然”,开篇直抒胸臆,写自己与雪山有缘分,年老之时再次来到这里,实在不是偶然。“白首”点出年岁已高,“重来”显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信不偶然”则强化了这份缘分的深厚,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宿命般的感慨基调,也暗含着对过往经历的追忆。“怅怆凄未洗,平戎何策,英灵不绝,赖蜀多贤”,承接首句,写出心中的怅惘悲怆尚未消散,思索着平定边患的计策,又庆幸蜀地有众多贤才,他们的英灵不断,足以依靠。“怅怆凄未洗”道尽内心的愁苦与忧思,“平戎何策”显露出报国之心与现实的无奈,而“赖蜀多贤”则在忧虑中透出一丝希望,情感层次丰富。“耆旧二三,甲兵百万,力障狂澜回巨川”,进一步写蜀地的力量,有几位德高望重的旧臣,加上百万兵力,足以像阻挡狂澜、挽回巨川一样稳定局势。“耆旧”“甲兵百万”具体展现了人力的强盛,“力障狂澜回巨川”以生动的比喻,凸显出他们力挽危局的气势与能力,让人感受到一股坚定的力量。“秋声静,共巍楼把酒,自足筹边”,描绘出秋声宁静之时,与友人在高楼之上共饮美酒,自有筹划边防的气度。“秋声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巍楼把酒”尽显从容,“自足筹边”则体现出胸有成竹的沉稳,将报国情怀融入平和的场景之中。下阕“何人为我笺天。焉用此客星留井躔”,以反问起笔,问谁能为自己向朝廷上书,又何必像客星一样留在官场之中。“笺天”表达了对朝廷的期盼与诉求,“客星留井躔”则以星宿作喻,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与身不由己的无奈,情感中带着些许愤懑与迷茫。“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松江笠泽,莼美鲈鲜”,描绘出田园与水乡的美好景象,柴桑栗里稻谷丰肥、螃蟹健壮,松江笠泽莼菜味美、鲈鱼鲜嫩。这些景象充满生活气息,暗含着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张翰莼鲈之思的共鸣,尽显对闲适生活的渴求。“百计求闲,一归未得,便得归闲能几年”,直抒求闲不得的苦闷,想尽办法寻求闲适生活,却始终未能归去,即便能归隐,又能有多少年呢?“百计求闲”显露出渴望之切,“一归未得”道尽现实的阻碍,“能几年”则带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将无奈之情推向深处。“持公赋,待后堂新唱,夸语彭宣”,收束全词,写拿着程都大的赋作,等待在后堂新作演唱,像当年的彭宣一样赞赏。“持公赋”点出唱和的缘由,“待后堂新唱”营造出期待的氛围,“夸语彭宣”借用典故,既显对友人作品的推崇,也让全词在唱和的情谊中落下帷幕。
上一篇:宋·李曾伯《自和山房十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