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日山行":整日跋涉山间,
"人倦也、":人也疲倦、
"马还无力":马也乏力。
"游历处":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总堪图画":如画卷般展开,
"足供吟笔":足够我吟诗作赋。
"涧水绿中声漱玉":山涧的绿水声如玉石相击,
"岭云白外光浮碧":山岭的白云外透出碧绿的光华。
"信野花、":确实,野花、
"啼鸟一般春":与鸟鸣交织的春意,
"今方识":这才真正体会到。
"真可羡":真羡慕,
"林泉客":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
"真可叹":却感叹,
"尘埃役":自己深陷俗世劳碌。
"想希夷冷笑":遥想那得道的希夷先生定会冷笑,
"我曹踪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踪迹。
"七十二峰神物境":武当山七十二峰是神仙栖居的灵境,
"几千万壑仙人室":千万条山谷中藏着仙人的洞府。
"待身名、":只等我、
"办了却归来":将功名了结,
"相寻觅":便归来寻访这方天地。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镇日山行,人倦也、马还无力”两句描述了整日在山中跋涉的情形,直白地展现出旅途的疲惫,“人倦”“马无力”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长途行进后的困顿状态,为后文描写武当山景色作铺垫,奠定了一种旅途劳顿的基调。“游历处,总堪图画,足供吟笔”此三句是对武当山景色的高度概括。作者认为所游历之处,都如画般美丽,值得用画笔描绘、用诗词吟咏,既直接点明武当山景色之美,又体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致的赞叹,引发读者对武当山美景的想象。“涧水绿中声漱玉,岭云白外光浮碧”两句是对武当山山水景色的细致刻画。“漱玉”一词,将涧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比作玉石相击,形象地写出了涧水潺潺、清脆悦耳;“岭云白外光浮碧”描绘出白云缭绕山岭,碧绿的山色在白云之外若隐若现,“浮”字使画面更具动态感,展现出山水相映的灵动之美,色彩鲜明,意境优美。“信野花、啼鸟一般春,今方识”这三句写作者在武当山真切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野花绽放、啼鸟欢鸣,作者由此认识到这才是春天应有的景象,通过对常见春景的描写,进一步突出武当山春意盎然的氛围,也暗含了作者对自然之春的喜爱与赞叹。“真可羡,林泉客”此两句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对隐居山林之人的羡慕。“林泉客”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这种羡慕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当下尘世生活的些许厌倦。“真可叹,尘埃役”与上句形成对比,叹息自己为世俗事务所累。“尘埃役”形象地将尘世的繁杂事务比作让人沾染尘埃的劳役,体现出作者在尘世奔波的无奈与感慨。“想希夷冷笑,我曹踪迹”两句借助想象,想到陈抟(希夷)或许会对自己等人在尘世中奔波的踪迹发出冷笑。陈抟是著名隐士,通过这种想象,强化了作者对自身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七十二峰神物境,几千万壑仙人室”这两句极力描绘武当山的神异仙境。“七十二峰”“几千万壑”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武当山规模宏大、峰壑众多;“神物境”“仙人室”赋予武当山神秘色彩,凸显其超凡脱俗,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武当山的向往之情。“待身名、办了却归来,相寻觅”最后两句表明作者的心愿,等到功成名就之后,便回到武当山,寻觅这隐逸之所。既呼应前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体现出作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权衡,为全词增添了一份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