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zài

朝代:宋作者:李曾伯浏览量:1
xiǎo
xiǎo
chí
tíng
fǎng
仿
luò
chuān
yán
tiān
lǎo
shēn
yóu
shēng
chī
zhuó
shèng
jiǔ
néng
xiāo
shì
fān
shū
jiě
fáng
rén
tīng
liǎng
wēng
bái
xuě
xīn
chóu
yán
tàn
hāo
lái
è
gān
wèi
yán
duì
luàn
huā
cóng
zhú
cuì
hóng
jiāo
cuò
yuán
liàng
yuè
wén
qīn
yǒu
huà
zhī
cháng
kǒng
ér
cáo
jué
wàng
yún
xiū
chéng
luán
rén

译文

小小的池亭,看起来仿佛像、洛川的岩壑一样幽深雅致。上天赐予、我这把老骨头游戏人间,安享余生的饮食起居。最让我欢喜的是,酒能消解世俗的烦恼,反而担心读书会妨碍当下的快乐。且听两位老者、托白雪寄来新写的词,劝我别总把愁绪挂在嘴边。不要独自叹息,杂草虽不茂盛。甘愿品尝,这粗茶淡饭。眼前是乱花与丛竹交错,红绿相映成趣。就像陶渊明爱听亲友闲聊家常,王羲之总怕被孩子们察觉自己的心事。望着天上的碧云、别再去追忆那些仙人乘鸾,凡人骑鹤的虚幻故事了。

逐句剖析

"小小池亭":小小的池亭,

"仿佛似、":看起来仿佛像、

"洛川岩壑":洛川的岩壑一样幽深雅致。

"天付与、":上天赐予、

"老身游戏":我这把老骨头游戏人间,

"余生吃著":安享余生的饮食起居。

"剩喜酒能消世虑":最让我欢喜的是,酒能消解世俗的烦恼,

"翻疑书解妨人乐":反而担心读书会妨碍当下的快乐。

"听两翁、":且听两位老者、

# 两:一作“雨”。

"白雪寄新词":托白雪寄来新写的词,

"愁言莫":劝我别总把愁绪挂在嘴边。

"毋自叹":不要独自叹息,

"蒿莱恶":杂草虽不茂盛。

"甘自味":甘愿品尝,

"齑盐薄":这粗茶淡饭。

"对乱花丛竹":眼前是乱花与丛竹交错,

"翠红交错":红绿相映成趣。

"元亮悦闻亲友话":就像陶渊明爱听亲友闲聊家常,

"羲之常恐儿曹觉":王羲之总怕被孩子们察觉自己的心事。

"望碧云、":望着天上的碧云、

"休忆女乘鸾":别再去追忆那些仙人乘鸾,

"人骑鹤":凡人骑鹤的虚幻故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再和》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小小池亭如洛川岩壑般清幽,作者自谓晚年得以在此“游戏”度日,余生知足。酒可消世虑,书不妨人乐,听友人寄词更劝止愁言,传递出随遇而安的心境。下片直言“毋自叹”,安于“蒿莱”“齑盐”的平凡生活,面对“乱花丛竹”的翠红景色,更觉惬意。以陶渊明(元亮)爱亲友相聚、王羲之(羲之)怕惊扰小辈的典故,暗合自己享受简单生活的满足;末句“望碧云”劝诫不必空想“女乘鸾”“人骑鹤”的仙事,落脚于当下的踏实。全词语言平实,通过环境描写、用典和直抒胸臆,展现了作者退隐后虽处寻常之景,却能从平凡生活中品得乐趣的豁达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小小池亭,仿佛似、洛川岩壑”,以“小小”二字点明池亭的普通,却用“仿佛似洛川岩壑”将其与洛川的奇山丽水联系起来,虽处平凡之地,却因想象有了山水之韵,勾勒出一方清幽的小天地。“天付与、老身游戏,余生吃著”中,“老身”是作者自指,“游戏”与“吃著”(指日常饮食)相对,传递出一种看淡世事、安于余生的洒脱,上天既赋予这样的生活,便安心在其中寻趣。“剩喜酒能消世虑,翻疑书解妨人乐”一句,用“剩喜”“翻疑”形成对比:酒能消解世俗烦恼是真欢喜,而读书本是雅事,却反而担心它妨碍了当下的快乐,可见作者更珍惜简单直接的愉悦。“听两翁、白雪寄新词,愁言莫”转向友情,听两翁寄来新词,劝作者莫说愁绪,既见友人关怀,也暗示作者本有愁思,却被这份心意轻轻化解。下片“毋自叹,蒿莱恶。甘自味,齑盐薄”四句直抒胸臆,“蒿莱恶”“齑盐薄”形容生活的粗陋清苦,但“毋自叹”“甘自味”则是对自我的开解,不必叹息,这草野之味、清苦之食,我甘之如饴。紧接着“对乱花丛竹,翠红交错”笔锋一转,描绘眼前实景:乱花与丛竹相映,红绿交织,色彩明丽,自然的生机冲淡了前文的清苦,可见作者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元亮悦闻亲友话,羲之常恐儿曹觉”用典巧妙,陶渊明爱与亲友相聚,王羲之(羲之)常怕孩子察觉自己的心事,这两个典故贴合生活,写出作者对亲友相聚的珍视,以及对平凡生活中细碎温情的在意。结尾“望碧云、休忆女乘鸾,人骑鹤”以“望碧云”收束,劝自己莫要追忆那些超尘的故事,回到现实的烟火人间,进一步强化了安于当下、不慕虚幻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曾伯《晚宿大塘市》

下一篇:宋·李曾伯《宜兴山房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