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biàn

朝代:宋作者:李曾伯浏览量:1
tiān
xiàn
cháng
jiāng
yún
rǎo
zhōng
yuán
chí
shì
hàn
jiàng
shuí
wèi
sǎo
qīng
zhī
yóu
qián
ér
zhǐ
zhī
cái
shēng
shì
dīng
níng
fèi
jūn
wáng
zhǐ
xiàng
shǒu
lùn
shī
dēng
qián
guān
jiàn
chā
qiáng
rén
xìng
kōng
tóng
mài
shú
qiě
xiū
shī
yòu
yān
yòng
chén
lín
shū
fēi
lóu
tóu
wàn
liǔ
yíng
jiān
cóng
róng
huī
zhì
dài
yǒu
róng
shí
xián
huàn
jīng
lún
zhì
yán
gōng
chū
dāng
jīng
jiàn
huā
mán
yōu
lín
hàn
yán
xiào
zhuó
xié
zhōng
yīng
yuán
dài
bài
biǎo
jiān
tiān
wén
wèn
yǐn
lǎo
xíng
qiě
guī
chú
xué
shàng
xiāng
kuī
yǒu
féi
shuǐ
ér
cáo
bīng
huī
kàn
zhòng
xīng
juàn
liè
kān
suí
shì
yàng
duō
néng
qīng
wèi
qīng
fáng
lǎo
suō
jué
shuò
cóng
yíng
wài
xiàn
wàn
lēi
fēng
bēi
yǒu
tiān
zhī
fāng
cùn

译文

长江天然为界限,中原地区战云扰攘,局势犹如一盘棋局。宋朝的将领在哪里呢。为何不能为国家扫清外敌呢。敌人的伎俩、就如同黔之驴一样不过如此罢了。客人你也知道。这世上怎么会没有人才诞生呢。君王多次反复叮嘱求贤的旨意。在马前谈论诗歌,在灯前观赏宝剑,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没有稍微令人满意之处吗。幸而崆峒地区麦子成熟,暂且让军队休养生息。又何必像陈琳那样发出征讨的檄文呢。在楼头传来一声笛声,在万柳围绕的军营之间,从容地指挥军旗。唉。每个时代都有外敌入侵。当下的贤才让人忧虑的是缺乏治国安邦的志向。紫岩公(张浚)如果出山,敌人应当会惊见他的威名。白白地披散头发担忧邻国,惭愧地笑着斩杀,那些外在的邪佞终究怎么会损伤国家的元气呢。等待着上表给朝廷,发文书询问隐士,我老头子也即将归隐了。只怕那些胡虏像从洞穴缝隙中窥探一样,伺机而动。也希望能有像淝水之战中那些年轻人一样举兵挥师抗敌。期待国家中兴、希望有杰出英烈之人能够继承先辈的功业。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即便有多种才能又有什么用呢。你们就为自己打算吧。不妨我这老头子,精神矍铄地生活,任凭他们人来人往。何必像在岘山刻下丰功伟绩的石碑呢。只要上天知道我的心意、我内心问心无愧就够了。

逐句剖析

"天限长江":长江天然为界限,

"云扰中原":中原地区战云扰攘,

"一局持棋势":局势犹如一盘棋局。

"汉将谁":宋朝的将领在哪里呢。

"盍为扫清之":为何不能为国家扫清外敌呢。

"彼伎犹、":敌人的伎俩、

"黔驴而止":就如同黔之驴一样不过如此罢了。

"客亦知":客人你也知道。

"何材不生斯世":这世上怎么会没有人才诞生呢。

"丁宁屡费君王旨":君王多次反复叮嘱求贤的旨意。

"向马首论诗":在马前谈论诗歌,

"灯前观剑":在灯前观赏宝剑,

"岂无差强人意":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没有稍微令人满意之处吗。

"幸崆峒麦熟且休师":幸而崆峒地区麦子成熟,暂且让军队休养生息。

"又焉用陈琳檄书飞":又何必像陈琳那样发出征讨的檄文呢。

"一笛楼头":在楼头传来一声笛声,

"万柳营间":在万柳围绕的军营之间,

"从容麾帜":从容地指挥军旗。

"噫":唉。

"代有戎夷":每个时代都有外敌入侵。

"时贤患乏经纶志":当下的贤才让人忧虑的是缺乏治国安邦的志向。

"紫岩公一出":紫岩公(张浚)如果出山,

"敌当惊见花字":敌人应当会惊见他的威名。

"谩被发忧邻":白白地披散头发担忧邻国,

"汗颜笑斫":惭愧地笑着斩杀,

"客邪终岂婴元气":那些外在的邪佞终究怎么会损伤国家的元气呢。

"待拜表笺天":等待着上表给朝廷,

"移文问隐":发文书询问隐士,

"老夫行且归矣":我老头子也即将归隐了。

"怕胡雏穴隙尚相窥":只怕那些胡虏像从洞穴缝隙中窥探一样,伺机而动。

"有淝水儿曹举兵麾":也希望能有像淝水之战中那些年轻人一样举兵挥师抗敌。

"看中兴、":期待国家中兴、

"隽烈堪继":希望有杰出英烈之人能够继承先辈的功业。

"随世样多能底":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即便有多种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卿自为卿计":你们就为自己打算吧。

"不妨老子":不妨我这老头子,

"婆娑矍铄":精神矍铄地生活,

"从渠屦盈户外":任凭他们人来人往。

"何须岘万勒丰碑":何必像在岘山刻下丰功伟绩的石碑呢。

"有天知、":只要上天知道我的心意、

"方寸余地":我内心问心无愧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哨遍》是宋代词人李曾伯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开篇以“天限长江,云扰中原,一局持棋势”点明宋金对峙局势,感慨缺乏能扫清中原的良将,随后描述了君王求贤旨意及军中的一些情景,体现出对局势的关注与思考;下片指出历代皆有外敌,批判当下贤才缺乏经纶之志,又表达了自己归隐之意与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全词以深沉的笔触,展现出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局势,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人才缺失的感慨以及个人的归隐与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天限长江,云扰中原,一局持棋势”三句是对宋金对峙局势的宏观概括。以长江为天然界限,中原地区战云密布,将局势比作一盘棋局,形象地展现出当时局势的紧张与复杂,为全词奠定了凝重的基调,也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汉将谁。盍为扫清之”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世缺乏能扫清中原外敌良将的感慨与无奈。“汉将”借指宋朝将领,语气强烈,凸显出作者对有勇有谋将领的渴求,以及对收复中原的殷切期望。“彼伎犹、黔驴而止”一句,运用“黔驴技穷”的典故,讽刺敌方的军事手段有限,不过是虚张声势,徒有其表,体现出作者对敌方的轻蔑态度,同时也暗含对我方战胜敌人的信心。“客亦知。何材不生斯世”两句,以与客对话的口吻,强调世间并非缺乏人才,只是未得到合理任用。这既是对人才埋没现象的惋惜,也流露出对朝廷用人策略的不满,引发读者对人才问题的思考。“丁宁屡费君王旨”一句,描述君王多次下达旨意,反复叮嘱求贤之事,侧面反映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局势的严峻,急需贤才来扭转局面。“向马首论诗,灯前观剑,岂无差强人意”三句,描绘了军中生活的场景。在马背上吟诗,于灯前观赏宝剑,看似悠闲自在,却暗含壮志未酬之意。“岂无差强人意”表明这样的生活并非尽如人意,体现出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幸崆峒麦熟且休师。又焉用陈琳檄书飞”两句,以崆峒地区麦子成熟为由提出暂且休兵,认为无需像陈琳撰写檄文那样大张旗鼓。这里既表现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怜悯,也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策略的思考,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一笛楼头,万柳营间,从容麾帜”三句,描绘出一幅在楼头笛声悠扬、军营周围柳树成荫的环境中,将领从容指挥的画面。“一笛”“万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威严的氛围,“从容麾帜”则展现出将领的镇定自若和指挥若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下片:“噫。代有戎夷”一句,以感叹词“噫”开头,引出作者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即每个朝代都会有外敌入侵,为下文对当下时局的论述做铺垫,使议论更具深度和历史纵深感。“时贤患乏经纶志”一句,直接指出当时所谓的贤才缺乏治国安邦的志向和才能,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言辞犀利,表达出作者对人才现状的不满与担忧,凸显出人才问题的紧迫性。“紫岩公一出,敌当惊见花字”两句,借紫岩公(张浚)的典故,表达对能臣良将的期待。想象紫岩公出山后,敌军将见识到其威名,暗含对当下缺乏像紫岩公这样有能力、有威望将领的遗憾,以及对改变局势的期盼。“谩被发忧邻,汗颜笑斩,客邪终岂婴元气”三句,运用多个典故和意象,表达作者对一些表面上担忧国事却无实际作为行为的批判,认为这些外在干扰终究不会伤及国家根本,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待拜表笺天,移文问隐,老夫行且归矣”三句,表明作者打算上表朝廷,向隐士发文书询问,自己也即将归隐。这里既有对现实的失望,又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洒脱,展现出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抉择。“怕胡雏穴隙尚相窥。有淝水儿曹举兵麾”两句,前句表达对敌人仍在伺机而动的担忧,后句以淝水之战的典故,期望能有像淝水之战中年轻将领那样的人才奋起抗敌,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战争胜利的期待。“看中兴、隽烈堪继”一句,表达出对国家中兴的期望,相信会有杰出的英烈人物能够继承先辈的功业,收复中原,使国家走向兴盛,展现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爱国情怀。“随世样多能底。卿自为卿计”两句,是对那些随波逐流、只谋私利之人的批判,认为他们虽有多种才能却不为国家效力,语气中充满失望与不屑,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才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不妨老子,婆娑矍铄,从渠屦盈户外”三句,描绘出一幅作者自己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任凭他人来去,依然保持自我的画面。体现出作者豁达的心态,在无奈归隐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扰。“何须岘万勒丰碑。有天知、方寸余地”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无需像在岘山刻碑留名那样追求外在的功绩,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上天知晓自己的心意即可。展现出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在看淡功名利禄的同时,坚守内心的信念和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曾伯《思归偶成》

下一篇:宋·李曾伯《丙戌春过梓潼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