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限长江":长江天然为界限,
"云扰中原":中原地区战云扰攘,
"一局持棋势":局势犹如一盘棋局。
"汉将谁":宋朝的将领在哪里呢。
"盍为扫清之":为何不能为国家扫清外敌呢。
"彼伎犹、":敌人的伎俩、
"黔驴而止":就如同黔之驴一样不过如此罢了。
"客亦知":客人你也知道。
"何材不生斯世":这世上怎么会没有人才诞生呢。
"丁宁屡费君王旨":君王多次反复叮嘱求贤的旨意。
"向马首论诗":在马前谈论诗歌,
"灯前观剑":在灯前观赏宝剑,
"岂无差强人意":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没有稍微令人满意之处吗。
"幸崆峒麦熟且休师":幸而崆峒地区麦子成熟,暂且让军队休养生息。
"又焉用陈琳檄书飞":又何必像陈琳那样发出征讨的檄文呢。
"一笛楼头":在楼头传来一声笛声,
"万柳营间":在万柳围绕的军营之间,
"从容麾帜":从容地指挥军旗。
"噫":唉。
"代有戎夷":每个时代都有外敌入侵。
"时贤患乏经纶志":当下的贤才让人忧虑的是缺乏治国安邦的志向。
"紫岩公一出":紫岩公(张浚)如果出山,
"敌当惊见花字":敌人应当会惊见他的威名。
"谩被发忧邻":白白地披散头发担忧邻国,
"汗颜笑斫":惭愧地笑着斩杀,
"客邪终岂婴元气":那些外在的邪佞终究怎么会损伤国家的元气呢。
"待拜表笺天":等待着上表给朝廷,
"移文问隐":发文书询问隐士,
"老夫行且归矣":我老头子也即将归隐了。
"怕胡雏穴隙尚相窥":只怕那些胡虏像从洞穴缝隙中窥探一样,伺机而动。
"有淝水儿曹举兵麾":也希望能有像淝水之战中那些年轻人一样举兵挥师抗敌。
"看中兴、":期待国家中兴、
"隽烈堪继":希望有杰出英烈之人能够继承先辈的功业。
"随世样多能底":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即便有多种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卿自为卿计":你们就为自己打算吧。
"不妨老子":不妨我这老头子,
"婆娑矍铄":精神矍铄地生活,
"从渠屦盈户外":任凭他们人来人往。
"何须岘万勒丰碑":何必像在岘山刻下丰功伟绩的石碑呢。
"有天知、":只要上天知道我的心意、
"方寸余地":我内心问心无愧就够了。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上片:“天限长江,云扰中原,一局持棋势”三句是对宋金对峙局势的宏观概括。以长江为天然界限,中原地区战云密布,将局势比作一盘棋局,形象地展现出当时局势的紧张与复杂,为全词奠定了凝重的基调,也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汉将谁。盍为扫清之”两句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当世缺乏能扫清中原外敌良将的感慨与无奈。“汉将”借指宋朝将领,语气强烈,凸显出作者对有勇有谋将领的渴求,以及对收复中原的殷切期望。“彼伎犹、黔驴而止”一句,运用“黔驴技穷”的典故,讽刺敌方的军事手段有限,不过是虚张声势,徒有其表,体现出作者对敌方的轻蔑态度,同时也暗含对我方战胜敌人的信心。“客亦知。何材不生斯世”两句,以与客对话的口吻,强调世间并非缺乏人才,只是未得到合理任用。这既是对人才埋没现象的惋惜,也流露出对朝廷用人策略的不满,引发读者对人才问题的思考。“丁宁屡费君王旨”一句,描述君王多次下达旨意,反复叮嘱求贤之事,侧面反映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局势的严峻,急需贤才来扭转局面。“向马首论诗,灯前观剑,岂无差强人意”三句,描绘了军中生活的场景。在马背上吟诗,于灯前观赏宝剑,看似悠闲自在,却暗含壮志未酬之意。“岂无差强人意”表明这样的生活并非尽如人意,体现出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幸崆峒麦熟且休师。又焉用陈琳檄书飞”两句,以崆峒地区麦子成熟为由提出暂且休兵,认为无需像陈琳撰写檄文那样大张旗鼓。这里既表现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怜悯,也体现出作者对战争策略的思考,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一笛楼头,万柳营间,从容麾帜”三句,描绘出一幅在楼头笛声悠扬、军营周围柳树成荫的环境中,将领从容指挥的画面。“一笛”“万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威严的氛围,“从容麾帜”则展现出将领的镇定自若和指挥若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下片:“噫。代有戎夷”一句,以感叹词“噫”开头,引出作者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即每个朝代都会有外敌入侵,为下文对当下时局的论述做铺垫,使议论更具深度和历史纵深感。“时贤患乏经纶志”一句,直接指出当时所谓的贤才缺乏治国安邦的志向和才能,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言辞犀利,表达出作者对人才现状的不满与担忧,凸显出人才问题的紧迫性。“紫岩公一出,敌当惊见花字”两句,借紫岩公(张浚)的典故,表达对能臣良将的期待。想象紫岩公出山后,敌军将见识到其威名,暗含对当下缺乏像紫岩公这样有能力、有威望将领的遗憾,以及对改变局势的期盼。“谩被发忧邻,汗颜笑斩,客邪终岂婴元气”三句,运用多个典故和意象,表达作者对一些表面上担忧国事却无实际作为行为的批判,认为这些外在干扰终究不会伤及国家根本,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待拜表笺天,移文问隐,老夫行且归矣”三句,表明作者打算上表朝廷,向隐士发文书询问,自己也即将归隐。这里既有对现实的失望,又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洒脱,展现出作者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抉择。“怕胡雏穴隙尚相窥。有淝水儿曹举兵麾”两句,前句表达对敌人仍在伺机而动的担忧,后句以淝水之战的典故,期望能有像淝水之战中年轻将领那样的人才奋起抗敌,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战争胜利的期待。“看中兴、隽烈堪继”一句,表达出对国家中兴的期望,相信会有杰出的英烈人物能够继承先辈的功业,收复中原,使国家走向兴盛,展现出作者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爱国情怀。“随世样多能底。卿自为卿计”两句,是对那些随波逐流、只谋私利之人的批判,认为他们虽有多种才能却不为国家效力,语气中充满失望与不屑,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才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批判。“不妨老子,婆娑矍铄,从渠屦盈户外”三句,描绘出一幅作者自己虽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任凭他人来去,依然保持自我的画面。体现出作者豁达的心态,在无奈归隐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扰。“何须岘万勒丰碑。有天知、方寸余地”两句,以反问的语气表明无需像在岘山刻碑留名那样追求外在的功绩,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上天知晓自己的心意即可。展现出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在看淡功名利禄的同时,坚守内心的信念和原则。
上一篇:宋·李曾伯《思归偶成》
下一篇:宋·李曾伯《丙戌春过梓潼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