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过雨":黄梅雨过后,
"望隔林、":眺望隔林处、
"一缕长烟浮碧":一缕青绿色的长烟在林间浮动。
"亟拥征鞍寻午梦":急忙裹着马鞍寻觅午间小憩,
"卧看青山排闼":躺卧时只见青山如推门般闯入眼帘。
"扫户风清":清风扫过门户,
"拂檐云淡":白云轻拂屋檐,
"爽气生萧发":清爽之气顿生,从发间沁入身心。
"黄粱惊觉":黄粱一梦惊醒,
"子规枝上啼彻":却闻子规在枝头啼叫,声声彻骨。
"堪羡麦熟蚕成":艳羡农家麦谷成熟、蚕茧结成,
"酒香鸡嫩":酒香醇、鸡肉嫩,
"风味农家别":别有一番乡土风味。
"幸有住山供活计":幸而有山林可赖以谋生,
"何苦江湖南北":何苦在江南江北奔波不息。
"菊老陶园":陶潜的菊园已残,
"瓜荒邵圃":邵平的瓜圃荒芜,
"空负干时策":空负了济世报国的谋略。
"洛阳三顷":纵有洛阳三顷薄田,
"胜如金印六国":也胜过六国金印的荣耀。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上片“黄梅过雨,望隔林、一缕长烟浮碧”:开篇点明时间是黄梅雨季后,作者远望隔林之处,看到一缕长烟漂浮在碧绿的林间。“过雨”营造出清新湿润的氛围,“一缕长烟浮碧”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淡雅、悠远的画面,奠定了全词清幽的基调。“亟拥征鞍寻午梦,卧看青山排闼”:“亟拥征鞍”写出作者骑马赶路的状态,“寻午梦”表明在旅途中想要稍作休憩。“卧看青山排闼”化用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卧躺时,青山仿佛主动闯入眼帘的情景,表现出与自然亲近的闲适之感。“扫户风清,拂檐云淡,爽气生萧发”:清风清扫门户,白云轻拂屋檐,这样的环境让作者感到神清气爽,甚至觉得清爽之气从头发中生出。通过对风、云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宜人,烘托出作者此时惬意的心境。“黄粱惊觉,子规枝上啼彻”:从美好的午睡梦境中惊醒,耳边是子规鸟在枝头啼叫不停。“黄粱惊觉”暗用黄粱梦的典故,增添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而子规啼叫又常带有凄凉、伤感之意,为下文情感的转变埋下伏笔。下片“堪羡麦熟蚕成,酒香鸡嫩,风味农家别”:直接表达对农家麦熟蚕成、美酒佳肴生活的羡慕之情,突出农家生活的富足与美好,与作者的奔波旅途形成鲜明对比。“幸有住山供活计,何苦江湖南北”:庆幸还有山林可以供自己生活,何必在江湖南北奔波劳碌。这是作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流露出对安定、闲适生活的渴望。“菊老陶园,瓜荒邵圃,空负干时策”:运用陶渊明种菊、邵平种瓜的典故,说自己的田园荒芜,而自己又空有报国济世的策略却无法施展。“菊老”“瓜荒”象征着自己的归隐之志未得实现,“空负”二字强烈地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失落与无奈。“洛阳三顷,胜如金印六国”:认为拥有洛阳的几顷田地,胜过获得六国的金印。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看淡,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将归隐与功名利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人生选择。
上一篇:宋·李曾伯《谒金门·春且驻》
下一篇:宋·李曾伯《登逍遥楼和方孚若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