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洁孤高":梅花修身洁净,孤高不凡,
"凌霜傲雪":敢于凌驾寒霜、傲视白雪,
"萧然尘外丰姿":有着超脱尘世的潇洒风姿。
# 萧:一作潇。
"一白无瑕":那纯白的花瓣毫无瑕疵,
"玉堂茅舍俱宜":无论在华美的玉堂还是简陋的茅舍,都显得适宜合度。
"飘飘羽衣缟袂":它像身着飘举的白羽衣裳、素白衣袖的仙子,
"都不染、":全然不沾染半点、
"富贵膏脂":富贵的油脂俗气。
"调羹事":放下俗务,
"看水边清瘦":看它在水边时清瘦俊逸,
"雨后红肥":雨后却又显得红艳丰腴。
"偏爱春工尚浅":特别喜爱初春时节,春意还浅,
"向南枝信透":它便先向朝南的枝头传递讯息,
"东阁香霏":让东阁内外都弥漫着芬芳的气息。
"翠袖犹寒":它如青翠衣袖般的叶片还带着寒意,
"不禁弱质柔肌":那柔弱的质地、柔嫩的花肌仿佛难以承受清冷。
"浑如故人邂逅":又恰似与老友意外相逢,
"聊相与、":姑且与它、
"一笑开眉":相视一笑,舒展眉头。
"归去晚":天色已晚才归去,
"任帘栊、":任凭窗帘门户、
"深闭未知":紧紧关闭,它的美好或许还不为人知。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修洁孤高,凌霜傲雪,潇然尘外丰姿”,精准勾勒江梅的品格与姿态。“修洁孤高”写出梅的清雅高洁、不与俗同;“凌霜傲雪”点出梅在严寒中绽放的坚韧;“潇然尘外丰姿”则赞其超脱尘世的潇洒气度。寥寥数语,将梅的精神气质刻画得鲜明动人。“一白无瑕,玉堂茅舍俱宜”,聚焦梅的色泽与适应性。“一白无瑕”形容梅花洁白纯净,毫无瑕疵;“玉堂茅舍俱宜”则说无论是在华丽的厅堂还是简陋的茅屋,梅都能适宜生长,既写梅的普适性,也暗赞其不慕富贵、甘于淡泊的品格。“飘飘羽衣缟袂,都不染、富贵膏脂”,以比喻手法写梅的清雅。将梅花比作“飘飘羽衣”“缟袂”(白色衣袖),尽显其轻盈素洁之态;“都不染、富贵膏脂”则进一步强调梅不沾染世俗的富贵气息,突出其清高脱俗的特质,呼应开篇的“孤高”。“调羹事,看水边清瘦,雨后红肥”,由梅的外在转向生长状态与实用价值。“调羹事”暗用梅可入羹的典故,指梅的实用价值;“水边清瘦”写出梅在水边生长时的清瘦之姿,“雨后红肥”则描绘雨后梅花绽放得更为饱满娇艳的模样,一“瘦”一“肥”,展现梅在不同情境下的风姿。下片“偏爱春工尚浅,向南枝信透,东阁香霏”,写梅在早春绽放的情景。“春工尚浅”指春天刚刚到来,万物尚未繁盛;“向南枝信透”化用“南枝先暖”的意象,写南枝梅花率先绽放,传递春的讯息;“东阁香霏”则以“东阁”的香气弥漫,写出梅花香气的浓郁清雅,尽显对早春梅花的偏爱。“翠袖犹寒,不禁弱质柔肌”,以拟人手法写梅的娇弱与坚韧。“翠袖”“弱质柔肌”将梅花比作柔弱的女子,“犹寒”点出早春的寒冷,看似写梅的娇弱,实则更显其在寒中绽放的不易与坚韧,让梅的形象更添几分惹人怜爱的情态。“浑如故人邂逅,聊相与、一笑开眉”,由咏梅转入抒情,抒发赏梅的喜悦。“浑如故人邂逅”将见到梅花比作与老朋友相遇,亲切自然;“聊相与、一笑开眉”则写出与梅相伴时的愉悦心情,笑容舒展,将对梅的喜爱融入日常般的温情中。结尾“归去晚,任帘栊、深闭未知”,以留连不舍作结。“归去晚”写出因赏梅入迷而迟迟不愿离开;“任帘栊、深闭未知”则说任凭门窗紧闭,自己也全然不顾,一心沉浸在赏梅的乐趣中,将对梅的痴迷与喜爱推向极致,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李曾伯《戊申春偶成》
下一篇:宋·李曾伯《山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