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下相随五阅秋":孩子膝下相伴了五个春秋,
"意其可以付箕裘":我本期望他能继承我的事业。
"只缘老子身无福":只因为我自己没有福气,
"致使佳儿命不修":才导致这么好的孩子命运不好。
"宿业结来知有自":往昔的业障导致这样的结果自有缘由,
"暑行坏会复奚尤":夏天出行遭遇不幸又怨恨什么呢。
"灵台一点知何处":孩子的一缕灵魂不知在何处,
"痛入肝肠死则休":我的悲痛深入肝肠,除非死去才能停止。
南宋文学家
李曾伯(1198~1268),南宋文学家。字长孺,号可斋,怀州(今河南沁阳)人,侨居嘉兴(今属浙江)。宝祐中赐同进士出身,进观文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为贾似道所嫉落职。李曾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但风格豪壮,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风貌似辛弃疾,但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其文多为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等。著有《可斋杂稿》34卷、《可斋续稿》8卷、《续稿后》12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膝下相随五阅秋,意其可以付箕裘”,开篇回忆幼子成长的时光,“五阅秋”点明相伴的时长,“付箕裘”则表达了诗人对幼子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体现出诗人对幼子的关爱和期待。颔联“只缘老子身无福,致使佳儿命不修”,诗人进行自我反思,认为是自己没有福气才导致幼子命运不好,“身无福”和“命不修”形成因果关系,表达了诗人的自责和痛心。颈联“宿业结来知有自,暑行坏会复奚尤”,诗人探究幼子早逝的原因,认为是往昔的业障所致,“暑行坏会”指夏日出行遭遇不幸,诗人以一种宿命的观点来解释,体现出他的无奈和悲痛。尾联“灵台一点知何处,痛入肝肠死则休”,诗人抒发内心的悲痛,“灵台一点”指幼子的灵魂,“不知何处”表达了诗人对幼子去向的迷茫,“痛入肝肠”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痛的程度,“死则休”则进一步强调了悲痛之深,除非死去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