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宫中半吴女":吴王宫中大半是吴地的女子,
"选入吴宫歌白苧":她们被选入吴宫演唱《白苧》歌。
"姑苏台上看西施":在姑苏台上观看西施,
"羞得红妆不歌舞":她的美貌让其他女子羞得都不敢唱歌跳舞了。
"青丝笼髻云剪衣":黑色的发丝用发笼挽起,身着如云朵般轻盈的衣裳,
"玉垂双乳肤凝脂":洁白的双乳垂落,肌肤如凝脂般光滑。
"香罗对画两鸂鶒":香罗上绘着成对的鸂鶒鸟,
"半约胸酥人未知":半掩着胸前的酥胸,这美妙的景象无人知晓。
"迩来红鱼新入馔":近来红鱼新被列入菜肴,
# 红:徐本作江。
"西施乳入诗翁眼":河鲀的“西施乳”映入诗人眼中。
"酽白还惊春雪温":那浓郁的白色让人惊叹如春日雪花般温润,
"细理不知燕玉软":细腻的纹理不知比美玉还要柔软。
"坐中嘉名思昔人":在座的人因这美妙的名字想起往昔的美人,
# 嘉名:徐本作嘬炙。
"未许八珍当禁脔":认为八珍也比不上这河鲀的美味。
"更将人乳作蒸豚":更有把人乳当作蒸小猪来吃的人,
"可笑此郎风味浅":可笑这人对风味的认知太浅了。
"不知柱下风流张相君":不知道柱下那位风流的张相君,
"暮年饮乳不饮醇":晚年只喝乳汁不喝美酒。
"帐中侍儿知有几":他帐中的侍儿不知有多少,
"当时西子今未闻":而当年的西施却如今不再听闻。
"白头自笑竹坡老":白发苍苍的我自嘲竹坡老人,
# 白头:原缺,据徐本补。
"烹鲜谁饷杯中珍":谁能烹饪这鲜美的河鲀,让我配上杯中的美酒享用呢。
"江瑶敛袂敢争席":江瑶贝收起衣袖不敢与河鲀争位,
"一尊伴我抛青春":一杯美酒陪伴我度过这青春时光。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分段赏析
“吴王宫中半吴女,选入吴宫歌白苧。姑苏台上看西施,羞得红妆不歌舞。”这四句先描绘吴王宫中的景象。“歌白苧”指演唱《白苧舞》相关的歌曲,展现宫中女子的才艺;“姑苏台”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台榭,点明场景。后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其他宫女见到西施后,因自愧不如而羞于歌舞,通过旁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西施的绝世美貌,为后文“西施乳”的得名埋下伏笔。“青丝笼髻云剪衣,玉垂双乳肤凝脂。香罗对画两鸂鶒,半约胸酥人未知。”这几句细致刻画西施的容貌仪态。“青丝笼髻”写她乌黑的发髻,“云剪衣”形容衣衫如云朵般轻盈;“肤凝脂”化用《诗经·卫风·硕人》中“肤如凝脂”的典故,写出肌肤的洁白柔滑。“鸂鶒”是一种水鸟,常被用作刺绣图案,“香罗对画两鸂鶒”以罗衣上的绣品衬托西施的娇美;“半约胸酥人未知”则以含蓄的笔触,写出西施娇羞含蓄的情态,让读者感受到她的柔美动人。“迩来红鱼新入馔,西施乳入诗翁眼。酽白还惊春雪温,细理不知燕玉软。”这几句由西施转向“西施乳”(河鲀的美味部分)。“红鱼”指河鲀,“新入馔”说明河鲀成为菜肴。“酽白还惊春雪温”用“春雪”比喻河鲀肉的洁白,又加“温”字,写出其口感的温润;“燕玉软”指燕地美玉的柔滑,诗人说河鲀的细腻口感甚至超过燕玉,通过比喻和对比,生动展现出“西施乳”的鲜嫩美味,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其质感。“坐中嘉名思昔人,未许八珍当禁脔。更将人乳作蒸豚,可笑此郎风味浅。”这几句抒发对“西施乳”的赞美与评价。“嘉名”指“西施乳”这一美称,“思昔人”由名称联想到西施;“禁脔”指珍贵的食物,“未许八珍当禁脔”说即使是八种珍贵的菜肴也比不上它,突出其珍贵。后两句用对比,讽刺那些把人乳蒸豚当美味的人“风味浅”,不懂“西施乳”的真味,从侧面强调“西施乳”的独特与高级。“不知柱下风流张相君,暮年饮乳不饮醇。帐中侍儿知有几,当时西子今未闻。”这几句引入典故。“柱下张相君”可能指汉代张良(曾为柱下史),传说他晚年不饮酒而饮人乳。诗人将其与西施对比:张相君帐中侍儿虽多,却未闻有西子这般的人物,暗含“西施乳”得名于西施,其美味与西施的美名一样独特,而寻常的饮乳之事无法与之相比,进一步烘托“西施乳”的非凡。“白头自笑竹坡老,烹鲜谁饷杯中珍。江瑶敛袂敢争席,一尊伴我抛青春。”这几句转向诗人自身的感慨。“竹坡老”是作者周紫芝的自号,“白头自笑”带有些许自嘲;“烹鲜谁饷”写出对“西施乳”这一美味的渴望。“江瑶”即江瑶柱,是海中珍品,“敛袂敢争席”用拟人手法,说江瑶柱都要退让,不敢与“西施乳”争位,突出其美味更胜一筹。“一尊伴我抛青春”则写出诗人愿以美酒相伴,沉醉于这份美味,忘却岁月流逝的情态,表达出对“西施乳”的喜爱与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