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yuè
·
·
shàng
shuāng

朝代:宋作者:周紫芝浏览量:1
lián
zhī
tóu
bìng
tóng
xīn
dài
shàng
shuāng
chuí
bèi
dēng
tōu
zèng
diǎn
nóng
qíng
xiān
fěi
cuì
chāi
tóu
zhāi
chù
yuān
yāng
zhěn
shàng
xǐng
shí
suān
tián
hóng
ē
shuí
zhī
bié
shì
rén
jiān
wèi

译文

连理枝的枝头上开着并蒂花,同心结的带子两边垂落下来。背对着灯光偷偷赠送荔子,轻声细语地说着话。这小小的荔子先寄托了我浓浓的情意。荔子是从翡翠钗的钗头摘下的,在绣着鸳鸯的枕头边醒来的时候。这酸甜的红色荔子,有谁能真正懂得。这滋味真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味道。

逐句剖析

"连理枝头并蒂":连理枝的枝头上开着并蒂花,

"同心带上双垂":同心结的带子两边垂落下来。

"背灯偷赠语低低":背对着灯光偷偷赠送荔子,轻声细语地说着话。

"一点浓情先寄":这小小的荔子先寄托了我浓浓的情意。

"翡翠钗头摘处":荔子是从翡翠钗的钗头摘下的,

"鸳鸯枕上醒时":在绣着鸳鸯的枕头边醒来的时候。

"酸甜红颗阿谁知":这酸甜的红色荔子,有谁能真正懂得。

"别是人间滋味":这滋味真是人世间独一无二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月・席上赋双荔子》是北宋末周紫芝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以“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开篇起兴,借连理枝、同心带等意象,含蓄寄托男女之间的情意;下阕“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细致描摹闺中生活场景,末句“酸甜红颗阿谁知,别是人间滋味”则以双关之笔收束,余韵悠长。全词运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在传统闺阁词的创作框架中,细腻地展现了隐秘的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起兴:以上阕“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开篇,借连理枝、同心带等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引出男女之间的情感。双关:末句“酸甜红颗阿谁知,别是人间滋味”中,“酸甜红颗”既指具体果实的味道,又暗喻情感中的复杂滋味,一语双关,收束全篇。象征:“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词中选用连理枝、同心带、鸳鸯枕等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以事物本身的特征象征特定情感,连理枝、并蒂花象征男女相伴相依,同心带象征情感的契合,鸳鸯枕象征亲密的情意,用具体事物承载抽象的男女情愫,使情感表达更形象可感。比喻:上阕“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不直接点明男女情感,而是以连理枝的并生、同心带的双垂,暗中喻指男女之间相互依恋的关系;下阕通过“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的闺阁细节,隐喻闺中男女的私密情感互动,不直白言说,而是借场景和事物暗含深意。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意象起兴,渐入情事。“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两句,先以“连理枝”“并蒂”这两种象征夫妻和睦的自然意象,搭配“同心带”这种寓意相守的器物,用“双垂”的形态强化“同心”的内涵,不着“情”字,却已为全篇奠定温柔的情感基调。随后“背灯偷赠语低低”,通过“背灯”的私密场景、“偷赠”的娇羞动作、“语低低”的轻柔声息,刻画两人传递情意的细节,将未说出口的羞涩与珍视藏在动作里。末句“一点浓情先寄”直抒胸臆,点出“偷赠”之举的内核,那枚小小的物件,早已承载起难以言说的深情,让前两句的意象与场景有了情感落点。下片由赠物延伸至回味,深化情意。“翡翠钗头摘处”承接“偷赠”,补写荔子的由来,“翡翠钗头”的精致与“摘”的轻缓动作,让赠物的场景更具生活质感,仿佛能看见女子取物时的温柔。“鸳鸯枕上醒时”则将时空拉远,以“鸳鸯枕”的意象暗示相守的日常,“醒时”二字藏着晨起后的回味,让一时的赠物之举与长久的相伴相连。“酸甜红颗阿谁知”转而写荔子的味觉,“红颗”点明荔子形态,“酸甜”既写果肉滋味,也暗喻情爱中的复杂感受;末句“别是人间滋味”收束全篇,将荔子的“酸甜”升华为独属两人的情感印记,这滋味因情意而独特,让寻常物件有了无可替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紫芝《西江月·发白犹欹旅枕》

下一篇:宋·周紫芝《小重山·方元相生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