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念行役":岁末思念行旅生涯,
"江阔渺风烟":江天辽阔风烟迷茫。
"六朝文物何在":六朝的文物在哪里,
"回首更凄然":回首往事更觉凄楚。
"倚尽危楼杰观":在高楼美景处凭栏良久,
"暗想琼枝璧月":默默回想琼枝璧月般的美好,
"罗袜步承莲":美人穿着罗袜迈着如莲花般的步履。
"桃叶山前鹭":桃叶山前的白鹭,
"无语下寒滩":默默飞下寒冷的沙滩。
"潮寂寞":潮水寂寞,
"浸孤垒":淹没孤立的堡垒,
"涨平川":漫过平坦的原野。
"莫愁艇子何处":莫愁的小艇在何处,
"烟树杳无边":烟霭中的树木辽阔无边。
"王谢堂前双燕":王谢堂前的双燕,
"空绕乌衣门巷":徒劳地绕着乌衣门巷,
"斜日草连天":夕阳下芳草连接天边。
"只有台城月":只有台城的明月,
"千古照婵娟":千百年来照耀着美好的事物。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介绍了作者岁末登白鹭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江阔风烟、孤垒平川等景象及金陵往昔遗迹,体现了今昔变迁的感慨,营造了孤寂凄然的氛围,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王谢堂前双燕,空绕乌衣门巷”,以王谢家族曾经的兴盛与如今门巷的萧条作对比,突出世事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增强了苍凉的感情。反衬:以“只有台城月,千古照婵娟”中台城月的不变衬人世的变迁。台城月历经千古依旧照耀世间,而曾经的繁华旧迹、人事兴衰却早已改变,通过这种对比,凸显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借景抒情:“江阔渺风烟”“潮寂寞,浸孤垒,涨平川”,通过描写江阔风烟、潮浸孤垒等凄清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怀,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岁晚念行役,江阔渺风烟”,点明时间是岁末,作者思念行旅生涯,眼前江天辽阔,风烟迷茫。“岁晚”带出萧瑟之感,“江阔渺风烟”的景象为全词奠定凄然基调,将行役的愁绪融入阔大的江景中。“六朝文物何在,回首更凄然”,作者发出对六朝文物踪迹难寻的疑问,回首往事更添凄楚。此句直抒胸臆,开启怀古思绪,“凄然”二字点明情感,引出对往昔的追忆。“倚尽危楼杰观,暗想琼枝璧月,罗袜步承莲”,写作者在高楼凭栏良久,回想往昔琼枝璧月般的美好景象及美人的轻盈步履。通过想象勾勒往昔繁华,与当下的凄然形成对比,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桃叶山前鹭,无语下寒滩”,桃叶山前的白鹭,默默飞下寒冷的沙滩。以白鹭的“无语”烘托环境的寂静与凄凉,借景抒情,加深了孤寂氛围,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无言感慨。下片:“潮寂寞,浸孤垒,涨平川”,潮水寂寞地上涨,淹没孤立的堡垒,漫过平川。“寂寞”赋予潮水人的情感,描写潮浸孤垒的景象,营造出孤寂辽阔的意境,暗含对历史遗迹荒凉的叹惋。“莫愁艇子何处,烟树杳无边”,莫愁女的小艇不知在何处,烟霭中的树木辽阔无边。以莫愁艇子的不知所踪和烟树的无边,强化了怅惘之情,拓展了词的空间感,增添凄迷氛围。“王谢堂前双燕,空绕乌衣门巷,斜日草连天”,王谢堂前的双燕,徒劳地绕着乌衣门巷飞翔,夕阳下芳草连天。燕子依旧,门巷已非,“空绕”写出繁华不再的无奈,“斜日草连天”的景象加深了荒凉感,凸显今昔对比。“只有台城月,千古照婵娟”,唯有台城的明月,千百年来照耀着美好的事物。台城月的亘古不变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既写月色依旧,又暗含对历史沧桑的无尽感慨,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周紫芝《永遇乐·五日》
下一篇:宋·周紫芝《生查子·轻云浅护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