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烟尽水溶溶":西湖上雾气散尽水面宽阔,
# 溶溶:水面宽广貌。
"一笑与谁同":嫣然一笑像是谁的俏丽面容。
"多谢湖边霜菊":多谢湖边临霜的菊花,
# 霜菊:秋菊。
"伴人三见秋风":总是伴人在漠漠的轻寒中迎接秋风。
"两高南北":湖畔两座山峰南北对峙,
# 两高南北:即南高峰、北高蜂。通称“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
"天教看尽":尽在一望之中,
"吴越西东":吴越故地大江东西。
# 吴越西东:指钱塘江东西两岸古时的吴越旧地。
"趁取老来犹健":趁着我老来身体还健壮,
"登临莫放杯空":登高望远不要让酒杯倾空。
# 登临:登高临远。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登高题材之作。描绘了西湖烟雾散尽后水波荡漾的景象,诗人独自登高,无人与共欢笑,只有湖边霜菊三度相伴秋风。站在南北两高峰,能看尽吴越大地东西风光。表达了诗人在闲适的登高过程中,感慨时光流逝,趁身体尚健,应及时享受登临之乐的旷达情怀。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西湖烟尽水溶溶”描绘出西湖湖面开阔,烟雾消散后水波荡漾的平静画面。“一笑与谁同”直接抒发词人独自登峰,无人分享喜悦的孤独感。“多谢湖边霜菊,伴人三见秋风”笔锋一转,感谢霜菊陪伴自己度过三个秋天,通过霜菊这一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时光的流逝,增添了一丝感慨。下阕:“两高南北,天教看尽,吴越西东”,描写南北高峰对峙,仿佛上天有意让词人在此饱览吴越大地的东西风光,展现出视野的开阔与景色的壮丽,为下文抒情做铺垫。“趁取老来犹健,登临莫放杯空”直抒胸臆,词人感慨趁自己年老身体尚健,要把握时机登山临水,饮酒作乐,体现出一种豁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作品点评
全词借助“笑”“谢”“看”“莫放”这几个灵动的动词,不仅将登山的整个过程清晰有序地呈现出来,从初临西湖时的“笑”,到对霜菊相伴的“谢”,再到登高后的“看”,直至最后“莫放”杯空,层层递进,脉络分明。同时,词人借这些动词,细腻且毫无杂乱之感地展现了自身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在品味之余,仍觉意味悠长,沉浸在词人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