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桥边月":那濯锦桥边的明月,
"几度照中秋":曾几度映照过中秋的夜晚。
"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年年这个夜晚的清美景色陪伴着我和你一同游玩。
"万里相随何处":你万里漂泊曾相随到何处,
"看尽吴波越嶂":看遍了吴越的碧波与叠嶂。
"更向古徐州":又向那古老的徐州前行。
"应为霜髯老":应当已是鬓发如霜的老者,
"西望倚黄楼":西望故乡,独倚黄楼远眺。
"天如水":天空澄明如水,
"云似扫":云朵如同被清扫过一般,
"素光流":皎洁的月光在空中流转。
# 光:一作魂。
"不知今夕何夕":不知今夜究竟是何夜。
"相对语羁愁":与你相对倾诉羁旅的愁绪。
"故国归来何事":从故乡归来为何事,
"记易南枝惊鹊":难忘那如惊鹊绕枝般的漂泊生涯,
"还对玉蟾羞":面对明月,心中满是愧羞。
"踏尽疏桐影":踏遍那稀疏的梧桐树影,
"更复为君留":更愿为你在此停留。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首句以“濯锦桥边月”切入,“濯锦桥”借指蜀地,暗含对往昔蜀中岁月的追忆。“几度照中秋”,“几度”二字轻描淡写却暗藏岁月沧桑,既点明中秋月的永恒,又隐含与友人多年相伴赏月的时光流逝感,为全词奠定了怀旧与怅惘的基调。此句以景语起笔,堪称“以乐景写哀情”的妙笔。“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年年”二字叠用,强化了时光的连续性与重复性,“清景”概括中秋月夜的澄明之美,而“伴我与君游”则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仿佛明月清景亦知人意,年年陪伴二人同游。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对往昔友情的珍视与眷恋,“伴”字拉近了物与情的距离,使客观景物成为友情的见证者,情感表达含蓄而隽永。“万里相随何处,看尽吴波越嶂,更向古徐州”笔触转向友人的漂泊生涯,以设问句“万里相随何处”领起,引发读者对友人行迹的探寻。“吴波越嶂”以吴越之地的山水代指漫长旅途,“看尽”二字既写行程之远,亦暗含饱经沧桑的疲惫感;“更向古徐州”则点明最终抵达的目的地(彭门即徐州),“更向”二字递进中见出漂泊的无奈,仿佛友人的足迹被命运推着不断前行,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颠沛流离的关切与慨叹。“应为霜髯老,西望倚黄楼”由想象友人的行迹转向对其形貌的揣度,“霜髯老”三字陡增苍凉感,岁月的风霜不仅染白鬓发,更暗含人生的坎坷。“西望倚黄楼”勾勒出一幅孤独的剪影:友人倚靠着徐州黄楼,向西遥望,目光所及或是故乡,或是故人。“西望”二字留白深远,既可能是对故土的思念,亦可能是对词人的遥望,虚实交织中尽现天涯沦落的孤寂。下片:“天如水,云似扫,素光流”聚焦当下中秋夜景,以三个短句铺陈画面:天空澄净如秋水,云朵如被清扫般洁净无滓,皎洁的月光(素魂)在夜空中流转。“水”“扫”“流”三字以动态化的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明的境界,视觉上的纯净与心灵的羁愁形成鲜明对照,看似写景的客观笔触,实则为下文抒情铺垫——唯有此等清景,方能承载二人深沉的人生感慨。“不知今夕何夕,相对语羁愁”化用《诗经・绸缪》“今夕何夕”的经典句式,以疑问语气打破景语的静谧,传递出久别重逢的恍惚感。“相对语羁愁”则直抒胸臆,“相对”二字既见重逢的珍贵,亦暗示二人同为天涯沦落人;“羁愁”二字涵盖了漂泊的苦涩、思乡的隐痛与对时局的忧虑,言简而意丰,将乱世中友人相聚的复杂心绪和盘托出。“故国归来何事,记易南枝惊鹊,还对玉蟾羞”“故国归来”呼应词题中“王次卿归自彭门”,以问句引发对友人归乡缘由的叩问,实则暗含“归去来兮”的隐逸之思。“南枝惊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乌鹊南飞,绕树三匝”的典故,以惊鹊绕枝无依比喻人生漂泊不定,“易”字暗含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对玉蟾羞”则以拟人化的“羞”字,表达因久客他乡、未能归乡侍奉的愧疚,月光仿佛成为审视内心的明镜,将隐痛娓娓道来。“踏尽疏桐影,更复为君留”以“踏尽疏桐影”的动态描写收束全词,“踏尽”二字写尽月下漫步的不舍,梧桐疏影既是中秋夜景的点缀,亦象征时光的碎片,每一步都在丈量相聚的短暂。“更复为君留”则直抒惜别之情,“更复”二字层层递进,言明为友人甘愿停留、不忍离去,将友情的深厚与离别的无奈推向高潮,余韵悠长,仿佛月光下的身影仍在徘徊,不舍消散。
上一篇:宋·周紫芝《提壶芦》
下一篇:宋·周紫芝《水龙吟·题梦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