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luò
·
·
jiāng
tiān
yún

朝代:宋作者:周紫芝浏览量:1
jiāng
tiān
yún
jiāng
tóu
xuě
yáng
huā
luò
hán
dēng
guǎn
rén
suǒ
zhào
rén
lái
zhēn
shuì
zhuó
guī
méi
huā
yuē
yòu
hái
chūn
dòng
kōng
piāo
xiǎo
hán
shuí
kàn
shū
lüè
xuě
mǎn
西
lóu
rén
zài
lán
gān
jiǎo

译文

江水映着天边的薄云,江头的雪花如同杨花般纷纷飘落。寒夜里的孤灯不理会人的孤寂,仍旧照亮着房间,让人难以入眠。已经辜负了梅花开放时再会的约定,而今春天将至,我却仍在漂泊无依。清晨的寒冷中,谁来关心她梳妆打扮呢?雪花洒满了西楼,而我独自倚在栏杆的角落。

逐句剖析

"江天云薄":江水映着天边的薄云,

"江头雪似杨花落":江头的雪花如同杨花般纷纷飘落。

"寒灯不管人离索":寒夜里的孤灯不理会人的孤寂,

# 离索:独居或形容萧瑟之相,萧索。

"照得人来":仍旧照亮着房间,

"真个睡不著":让人难以入眠。

"归期已负梅花约":已经辜负了梅花开放时再会的约定,

"又还春动空飘泊":而今春天将至,我却仍在漂泊无依。

# 春动:春天到来。

"晓寒谁看伊梳掠":清晨的寒冷中,谁来关心她梳妆打扮呢?

# 梳掠:梳理,梳妆。

"雪满西楼":雪花洒满了西楼,

"人在阑干角":而我独自倚在栏杆的角落。

# 阑干:指代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紫芝《醉落魄·江天云薄》是南宋初期词坛的遗珠之作,以游子思归为主题,通过暮冬江天风雪的苍茫背景,刻画漂泊者的孤寂与两地相思。 全词以暮冬江天风雪为背景,上片奠定漂泊基调,主客倒置间凸显“离索”之苦;下片转写心理,雪满西楼与阑干孤影的定格两地相思。王国维评其“清丽婉曲”,实为南渡词坛承前启后的典范:既承晏殊、欧阳修的婉约清丽,又开姜夔“清空骚雅”先声;既折射靖康之乱下士人飘零的集体创伤,又以“主客悖论”与“时空交错”的独特构思,将漂泊之痛与失约之憾熔铸为“浅语写深愁”的宋词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归​​的​​词​​,借​​江天云薄、暮雪纷飞、寒灯孤照、晓寒侵人​​的凄冷景象,写出了​​漂泊江湖的游子因归期难料而彻夜难眠的孤寂心境,以及与远方伊人两地相思的深情​​。词中通过“江头雪似杨花落”的雪景与“寒灯不管人离索”的拟人化描写,将客观环境的寒冷与主观心境的凄凉交织,最终以“雪满西楼,人阑干角”的定格画面,强化了游子与伊人彼此牵挂却无法相见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江头雪似杨花落”“雪满西楼”刻画了大雪纷飞的环境,增强了寒冷凄清的萧瑟氛围,衬托游子孤寂的心境。拟人:“寒灯不管人离索”赋予“寒灯”人的主观情感,“不管”将寒灯拟作无情之物,仿佛灯具有自主意识,刻意漠视游子的孤寂,这一手法强化了游子面对漂泊之苦的无力感,思乡思归之情更加深切。烘托:首句“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通过暮冬江天迷茫、大雪纷飞的景象,营造出凄冷的氛围,以苍茫之景烘托孤寂之情​。化用:“江头雪似杨花落”巧妙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想象:“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栏干角”是游子的想象,想象佳人早上起来即精心梳妆,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的相思场面。运用想象的手法,勾勒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

3. 分段赏析

全词以写景发端。首句“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以勾勒出浑阔的暮冬江景:天际彤云低压,大雪纷飞,天地混沌一片。词中将远游人的活动放在这一浑阔背景上来写,烘托和加强了游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蒙背景的映衬下更为集中、突出、鲜明。同时,对于冬日景物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出凄冷忧愁的主观心境。“江头雪似杨花落”写大雪纷扬之态,化用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既显时令特征,又以迷茫雪景暗示游子前路无定。江天、暮雪的广袤冷寂,与游子渺小孤影形成对照,凸显“天地苍茫,人如飘蓬”的苍凉意境。“寒灯不管人离索,真个睡不着”转向客舍细节描写。寒灯本无情感,却被赋予“不管”的主动意志,仿佛灯是故意以惨白光影映照游子孤影,加剧其失眠之苦。传统诗词多写“灯照人无寐”,此处却言“人因灯不寐”,将客观环境(灯)转化为情感施压者,用法出奇。“睡不著”又要加上“真个”二字强调,以白话口语写出失眠的状态,更显真实,同时也是无奈自嘲,写出游子彻夜难眠的焦灼。“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转入心理描写。梅花既象征高洁情操,亦含“折梅寄远”的相思符号。游子曾许“梅开必归”的诺言,而今“春动”却仍滞留他乡,归期不定,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内心不安。“春动”本应生机盎然,却与“空飘泊”的凄冷形成反差,更体现出游子内心额煎熬。“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以想象收束全篇,游子推想远方伊人晨起梳妆,独上西楼,在飞雪中倚栏守望。这一想象之笔,更觉伊人情深,又暗道出游子没有履行诺言的自责之心。一笔映照两地相思,清丽婉曲,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醉落魄·江天云薄》以浅语写深愁,堪称南宋词坛的遗珠之作。全词以江天暮雪为背景,将游子孤寂与天地苍茫交织,通过“寒灯不管人离索”的奇特拟人,主客倒置间凸显漂泊之痛;下片以“晓寒谁看伊梳掠”的虚实想象,勾连两地相思,雪满西楼与阑干孤影定格永恒怅惘。其“俚中见雅”的白话口语(如“真个睡不着”)打破婉约词藻饰传统,以主客悖论与时空交错重构情感张力,既有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含蓄余韵,又开姜夔“清空骚雅”之先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紫芝《鹧鸪天·年歌之》

下一篇:宋·周紫芝《鹧鸪天·楼上缃桃一萼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