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看山不厌山":整日观赏山景,却从不感到厌倦。
# 厌:厌倦。
"寻思百计不如闲":思来想去,百般算计,都不如闲适自在的生活。
"何时得到重阳日":何时才能等到重阳节到来,
"醉把茱萸仔细看":醉意中手持茱萸,细细端详。
# 茱萸:是药食兼用的本草,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
"欹醉帽":醉后帽子歪斜,
# 欹:倾斜。
"倚雕阑":倚靠着雕花的栏杆。
# 雕阑:亦作“雕栏”,雕花彩饰的栏杆;华美的栏杆。
"偶然携酒却成欢":偶然带着酒,竟意外成就了一场欢乐。
# 欢:活跃,起劲。
"篱边黄菊关心事":篱笆边的黄菊牵动心事,
# 关:牵连,连属。
"触误愁人到酒边":愁绪被触动,误引至酒边借酒消愁。
# 触误:杜诗作“触忤”。
南宋文学家
周紫芝(1082~1155?),宋代文学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出知兴国军,后退隐庐山。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但更多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其诗在南宋初诗歌中较为独特。其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等。
1. 写作手法
化用:“醉把茱萸仔细看”一句,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尾联“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原句借重阳节手持茱萸的动作,表达对生命无常的忧思。周紫芝化用此句,将茱萸意象与闲适心境结合,赋予茱萸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象征,呼应了“寻思百计不如闲”的淡泊主题。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终日看山不厌山”开篇,直接点出对山水的痴迷。“厌”字反用其意,表面说不厌倦,实则强调山色的变幻无穷与诗人内心的依恋。第二句“寻思百计不如闲”中的“百计”指代官场谋算、世俗钻营,与“闲”形成强烈对比,直言放下纷扰、归隐自然的向往,语言直白却暗含对现实的无奈。“何时得到重阳日”借重阳节这一特定时间,引出传统习俗“醉把茱萸仔细看”,茱萸本是重阳辟邪之物,但诗人醉中“仔细看”的痴态,既显豁达又暗藏孤寂,仿佛唯有醉意才能暂时抛却心事,与山景融为一体。下片转入具体场景:“欹醉帽,倚雕阑”六字勾勒出疏狂醉态,歪斜的帽子和雕花栏杆的倚靠,既是动作细节的生动捕捉,又暗示富贵生活与山林闲逸的矛盾。“偶然携酒却成欢”看似写饮酒之乐,实则“偶然”二字暗含偶然中的必然——唯有酒能短暂消解愁绪,但“成欢”的短暂更反衬出日常的压抑。末两句“篱边黄菊关心事,触误愁人到酒边”最耐人寻味:黄菊本是隐逸象征,却成了“关心事”,暗示归隐并非全然解脱;而“触误”一词将愁绪拟人化,仿佛愁思主动找上门来,逼人借酒浇愁,道尽闲适表象下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