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yùn
shí
liù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rén
shēng
suī
yǒu
bǎi
nián
shòu
寿
yāo
qióng
tōng
zhī
zuó
jiē
tóu
yóu
zǒu
jīn
zhāo
guān
nèi
mián
shī
cái
xià
fēi
jūn
yǒu
zuì
jiāng
xíng
nán
yào
qiú
zhēng
zhī
liàn
shì
chī

译文

人生虽然大约有百年的寿命期限,但寿命长短、贫穷显达却无法预先知道。昨天还在街头自由自在地骑马行走,今天却已在棺材里躺着尸体。妻子和财富都抛下了,不再是你的,所犯下的罪业,自己难以欺骗自己。如果不主动寻求大药,怎能遇到,遇到了却不修炼,那就是愚蠢痴呆。

逐句剖析

"人生虽有百年期":人生虽然大约有百年的寿命期限,

"寿夭穷通莫预知":但寿命长短、贫穷显达却无法预先知道。

"昨日街头犹走马":昨天还在街头自由自在地骑马行走,

"今朝棺内已眠尸":今天却已在棺材里躺着尸体。

"妻财遗下非君有":妻子和财富都抛下了,不再是你的,

# 遗:注疏本作抛。

"罪业将行难自欺":所犯下的罪业,自己难以欺骗自己。

"大药不求争得遇":如果不主动寻求大药,怎能遇到,

"遇之不炼是愚痴":遇到了却不修炼,那就是愚蠢痴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言四韵十六首(其二)》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张伯端是北宋著名道教学者,此诗体现了他融合道家思想与人生感悟的创作风格。首联点明人生短暂、命运无常;颔联以今昔对比强化感慨;颈联劝诫勿执念财物、警惕罪业;尾联呼吁求道修炼。全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蕴含深刻哲理与劝诫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诗人开篇点明人生大约有百年的时间,但寿命长短、是贫穷还是显达,这些都无法提前知晓。颔联“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这两句进一步阐释人生的无常。通过“昨日”与“今朝”、“街头走马”的鲜活状态与“棺内眠尸”的死寂状态的强烈对比,突出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颈联“妻财遗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欺”:诗人从人生无常的感慨转向对人生实质的探讨。指出人一旦离世,生前的妻子、财富都不再属于自己,而自己所犯下的罪业却难以逃避。尾联“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鍊是愚痴”:诗的最后,诗人点明主旨,劝诫人们要主动去寻求“大药”,若不主动追求,就很难遇到;而一旦遇到了却不修炼,那便是愚昧的表现。这两句直接表明诗人劝人修行的观点,简洁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伯端《七言四韵十六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伯端《七言四韵十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