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jiāng
yuè
·
·
shí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wàng
xiǎng
qiáng
miè
zhēn
qiú
běn
yuán
xìng
xiū
xiān
hòu
chà
chéng
wàn
jié
lún
liú
ruò
néng
niàn
zhēn
xiū
miè
jìn
héng
shā
zuì
gòu

译文

妄想不需要刻意去消除,真如也不必刻意去追求。本源自性就是佛,佛与众生一同修行。迷悟并不受先后顺序的限制。一旦领悟,刹那间就能成佛,如果迷失,就会在万劫中沉沦。如果能在某一念上契合真修,就能消灭像恒河沙数一样多的罪垢。

逐句剖析

"妄想不须强灭":妄想不需要刻意去消除,

# 妄想:幻想,空想。

"真如何必希求":真如也不必刻意去追求。

# 希求:希望追求。,真如:佛教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宇宙全体,即是一心,不生不灭,故名为真。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为如。

"本源自性佛齐修":本源自性就是佛,佛与众生一同修行。

# 佛齐修:和佛一样从本性开始修炼。,本源自性: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

"迷悟岂拘先后":迷悟并不受先后顺序的限制。

# 岂拘先后:岂分先后。谓人人都有成佛的根基。,迷悟:是迷茫还是觉悟。

"悟则刹那成佛":一旦领悟,刹那间就能成佛,

# 刹那:梵语的音译。意为一念之间,指极短的时间。

"迷则万劫沦流":如果迷失,就会在万劫中沉沦。

# 沦流:沉沦、放荡。谓永无解脱。,劫:佛经言天地的形成到毁灭谓之一劫。

"若能一念契真修":如果能在某一念上契合真修,

"灭尽恒沙罪垢":就能消灭像恒河沙数一样多的罪垢。

# 恒沙:恒河沙数的省称。言其多至不可胜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江月·十二首·妄想不须强灭》为宋代张伯端所作之词。词中蕴含深邃佛理:人的本源自性,与佛性本为一体。佛性既非妄想,亦非真如,其名源于世人认知差异——执迷自性者生妄想,觉悟自性者见真如。刹那悟得真如,即可立地成佛;沉溺妄想,则永陷轮回。可见,妄想与真如的界限,仅存于迷与悟之间。倘若尚未开悟,却强行压制妄想以追寻真如,无异于缘木求鱼。词末“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一句,直指修行关键,点明唯有以一念之心契合修行真谛,方能涤尽罪业,悟得自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道教词,属于哲理词。词的上阕阐述了佛与道的修行理念,指出妄想不需要刻意消除,真如也不必刻意追求,本源自性就是佛,迷悟不受先后顺序的限制。下阕进一步强调修行的关键在于一念契真修,一旦领悟,刹那间就能成佛;如果迷失,就会在万劫中沉沦。全词通过对修行理念的阐述,表达了道教追求内心觉悟、消除罪垢、达到解脱的思想。

2. 分段赏析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指出妄想不需要刻意去消除,真如也不必刻意去追求。这种观点体现了道教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的思想,让修行者放下执着,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修行。“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进一步阐述本源自性就是佛,佛与众生一同修行,迷悟并不受先后顺序的限制。这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修行先后和迷悟的刻板认识,强调了本源自性的重要性,让修行者明白只要回归本源,就能达到修行的目的。“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通过对比悟与迷的结果,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一念之间的领悟。一旦领悟,刹那间就能成佛;如果迷失,就会在万劫中沉沦。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修行者深刻认识到修行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最后指出如果能在某一念上契合真修,就能消灭像恒河沙数一样多的罪垢。这为修行者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和方法,只要抓住关键的一念,就能达到消除罪垢、成佛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张伯端《绝句六十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