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炼还丹莫入山":还没有修成还丹的时候,不要轻易进入深山去修炼,
# 入:注疏本作隐。
"山中内外尽非铅":因为深山之中,无论内外所寻之物,都不是真正的“铅”。
"此般至宝家家有":这样的至高宝物,其实每家每户都潜藏着,
"自是愚人识不全":只是愚蠢的人无法完全认识和把握它。
# 自是愚人识不全:注疏本作时人不识。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首句“未练还丹莫入山”,以直白的劝诫开篇,点明修行者若未明悟“还丹”真谛,盲目隐居山林反易陷入误区。“莫入山”三字斩钉截铁,既否定世俗对隐逸的浪漫化想象,又暗含对“外求”修行的批判,语言质朴却态度鲜明。次句“山中内外尽非铅”,承接前句深化主题。“山中”既指实体的山林,亦喻指修行者追逐的外在形式(如符咒、丹药);“非铅”则借道教“铅汞”术语,揭示外丹术的局限,真正的“真铅”并非草木矿物,而是内在心性的修持。第三句“此般至宝家家有”,“至宝”喻指人人本具的“道性”或“元神”,强调道法平等,修行根基不在外而在内。末句“自是愚人识不全”,以“愚人”指代被世俗观念或修行误区遮蔽本心的修行者,既表达惋惜之情,又暗含警醒之意,若能放下执念,返观内照,即可发现“至宝”本在自身。
上一篇:宋·张伯端《满庭芳·真铁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