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儿衣中珠":贫苦之人的衣襟中藏有明珠,
"本自圆明好":本自圆润光明,珍贵无比。
"不会自寻求":却不懂得自我探寻,
"却数他人宝":反而羡慕他人的珍宝。
"数他宝":数他人的珍宝,
"终无益":终无益处,
"只是教君空费力":只是徒然耗费心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不如认取自家的珍宝,
"价值黄金千万亿":其价值胜过千万亿黄金。
"此宝珠":此明珠,
"光最大":光芒无量,
"遍照三千大千界":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本自圆满无缺,
"刚被浮云为障碍":却被浮云般的妄念遮蔽。
"自从认得此摩尼":一旦认得此摩尼宝珠,
# 摩尼:珠宝、离垢,如意的总称。这种珠宝放出的光洁净而不为垢秽所染。有此摩尼必增威德。据《涅槃经》说,将摩尼扔进浊水,水立刻为之净。
"泡体空花谁更爱":虚幻泡影的幻象再难迷惑。
"佛珠还与我珠同":佛珠与我心珠本无二致,
"我性即归佛性海":我的真性由此回归佛性的大海。
# 佛性海:比喻佛界广大,无边如海。
"珠非珠":珠非实珠,
"海非海":海非实海,
"坦然心量包法界":心量坦荡包容整个法界。
"任你尘嚣满眼前":任凭尘世喧嚣充满眼前,
"定慧圆明常自在":定力与智慧的圆融光明常驻心间,自在无碍。
"不是空":既非虚无,
"不是色":亦非色相,
"内外皎然无壅塞":内外明净通透,毫无阻滞。
"六通神慧妙无穷":六种神通与智慧妙用无穷,
# 神慧:拾遗作用。,六通:道教称视通、听通、神融通、神会通、夙神通、预照通。佛教《俱舍论》二十七曰:“通有六种,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漏尽智证通。”简言之,佛道之性通,一通百通。
"自利利他宁解极":自利利他的境界终达圆满。
"见即了":一念洞见即了达万法,
"万事毕":万事皆毕,
"绝学无为度终日":绝学无为,终日安住本心。
# 绝学:《道德经》:“绝学无忧。”旨在告戒人们弃绝学问和专业,一心修无为之道。
"怕兮如未兆婴儿":心境如未受惊扰的婴儿,
# 未兆:未见事物发生前的徵候及迹象。语出《道德经》“我自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怕:原注:铺白切。
"动止随缘无固必":动静随缘,不执著于固有模式。
"不断妄":不刻意断除妄念,
"不修真":亦不执著修真,
"真妄之心总属尘":真妄本是一体,皆归于尘世.
"从来万法皆无相":万法本无固定形相,
"无相之中有法身":无相之中却存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法身即是天然佛性,
"亦非人兮亦非物":既非凡夫亦非凡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浩然之气充塞天地,
"只是希夷并恍惚":只是希微玄妙、恍惚难测。
"垢不染":心性不染污垢,
"光自明":光明自然显现,
"无法不从心里生":一切法皆由心生。
"心若不生法自灭":心念不起则法相自灭,
"即知罪福本无形":方知罪福本无实体。
"无佛修":无需刻意修佛,
"无法说":亦无可说之法,
"丈夫智见自然别":大丈夫的智慧见解自然超凡。
# 智见:破除迷惑与烦恼,认识并证实真理的能力。
"出言便作狮子鸣":开口即如狮子吼震慑邪说,
"不似野牛论生灭":不似野牛愚痴争论生灭。
# 生灭:生老病死,轮回不断。修行者认为要逆生老病死之常规,提高生命的价值。,野牛:不讲究修行的凡夫俗子。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贫儿”喻众生,“衣中珠”指内在佛性(或道心),本自圆满光明。“数他人宝”暗讽世人追逐外物,忽略本心。此段以“贫儿衣中珠”为喻,揭示众生本具佛性却不自知,反而向外求索的荒诞。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学“自性本足”思想为基,融合禅宗“菩提自性”理念,强调修行需向内观照。比喻生动,直指人性弱点。以“贫儿”与“明珠”的反差,批判世俗功利心态,具有警世意义。“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自家珍”即自性,价值远超外物。“黄金千万亿”极言自性珍贵。通过对比“他宝”与“自家珍”,强调内修的重要性。张伯端主张道教“性命双修”中“修性”为先,与禅宗“明心见性”殊途同归。“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三千大千界”为佛教宇宙观,喻自性光明无量。“浮云”指烦恼妄念。以佛经术语“三千大千界”扩展诗意境界,将自性提升至宇宙维度。但“浮云”作为障碍的比喻,与道教“去欲存神”思想一致,体现佛道交融。“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摩尼”为佛教宝珠,象征觉悟智慧。“佛性海”喻佛性广博如海。“认得摩尼”标志修行觉悟,破除对虚幻现象(“泡体空花”)的执着。末句点明佛性与自性的同一性,体现禅道不二思想。“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法界”为佛教最高范畴,指宇宙本体。“定慧”为佛教三学之一,指禅定与智慧。通过否定名相(“珠非珠”),揭示心性超越二元对立的本质。“定慧圆明”呼应《坛经》“定慧等持”思想,强调修行境界。“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空”“色”出自《心经》,指现象与本质。“六通”为佛教神通,此处喻智慧通达。以“不是空,不是色”超越佛教中观学派,主张心性本体非空非有。后文“自利利他”体现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绝学”出自《道德经》,指超越言语的究竟智慧。“未兆婴儿”喻纯真无染的修行境界。主张“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以婴儿喻修行者应保持的赤子之心。融合道家“无为”与禅宗“顿悟”,形成独特修行观。“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法身”为佛教三身之一,指佛的本质。“无相”出自《金刚经》,指超越形相。颠覆传统修行观念,主张“不断妄亦不修真”,直指心性本净。通过“无相”与“法身”的辩证,深化空有观。“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希夷”出自《道德经》,指无形无名。“恍惚”指道家描述的“道”的状态。将佛性(法身)与道家“道”等同,完成儒释道三教融合。以“浩然”形容本体,兼具儒家气象与道家玄理。“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垢不染”呼应禅宗“本来无一物”。“心生法生”为唯识学观点。通过心性论阐释因果,主张“罪福本无形”,消解善恶执念。与《六祖坛经》“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思想相通。“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狮子鸣”喻佛法威德,震慑邪见。“野牛”喻外道邪说。以“狮子鸣”与“野牛”对比,彰显正见与邪见的本质差异。末句“无佛修”呼应禅宗“佛法在世间”的实践观。
上一篇:宋·张伯端《火记六百篇》
下一篇:宋·张伯端《满庭芳·真铁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