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tōng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1
jiàn
liǎo
zhēn
kōng
kōng
kōng
yuán
míng
chù
yuán
tōng
gēn
chén
xīn
dōu
miào
yòng
fāng
zhī
tóng

译文

悟知了真正的空性,却并非是顽空,圆满光明的本性,何处不能融通无碍。六根、尘境、心念、法相皆非实有,悟到这般妙用,才知本性与万物同源一体。

逐句剖析

"见了真空空不空":悟知了真正的空性,却并非是顽空,

"圆明何处不圆通":圆满光明的本性,何处不能融通无碍。

"根尘心法都无物":六根、尘境、心念、法相皆非实有,

"妙用方知与物同":悟到这般妙用,才知本性与万物同源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圆通》为北宋张伯端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紧扣“圆通”题旨,借“见了真空空不空”辩证阐释“真空”非顽空,含圆满妙用;“圆明何处不圆通”推及本性融通无碍。“根尘心法都无物”讲超脱六根、尘境等虚幻,悟得“妙用方知与物同”(与万物一体),体现对道教哲理的参悟,以简洁语言融哲理思辨与修行体悟,展现宋代道教诗“以理驭文”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见了真空空不空”,以辩证之笔破“顽空”执念,点明“真空”非死寂虚无,蕴含妙有生机,为全诗立起哲理根基。次句“圆明何处不圆通”,承接“真空”,以“圆明”喻本性圆满光明,推衍出此光明本性可融通无碍、遍在一切,完成从“悟空”到“圆通”的逻辑递进,展现对宇宙本性的参悟。后两句“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聚焦修行境界。“根尘心法”涵盖感官、外物、心念与法理,言其“都无物”,是教人超脱虚幻执念;悟得这般“无物”后,方能领会本性“妙用”,达至与万物同源一体之境,呈现“超脱-归一”的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石延年《句》

下一篇:宋·张伯端《火记六百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