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wáng
zhāo
yù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tiān
shàng
rén
jiā
zuì
wáng
pán
táo
chūn
bèi
lòu
shēng
cuī
jiàn
xiǎo
guāng
qīn
què
huā
qiān
guān
luán
wài
xiāng
jiǔ
dǐng
lóng
lóu
hèn
hēi
fēng
chuī
shī
湿
cháng
shēng
xiē
rén
hòu
shū
yīng
jué
cháng
duàn
chù
xīn
nán
shuō
gèng
kān
mǎn
shān
xuè
shì
kōng
liú
dōng
biàn
shuǐ
chóu
lái
jiàn
西
yuè
yǒu
shuí
zhī
hǎi
shàng
chán
juān
líng
huā
quē

译文

在那仿若天上的宫廷人家,沉醉于如西王母瑶池、蟠桃盛会般的春色欢乐里。被午夜计时、漏箭催促着,拂晓的曙光已照进宫阙。鸾阁外繁花覆盖着众多官员,龙楼旁香气在鼎间飘浮。可恨那黑风、携雨打湿了霓裳,欢快的歌声也停歇。人离去之后,书信应已断绝。肝肠寸断之处,满心悲苦难以诉说。更怎能忍受杜鹃的声声啼血,在满山悲惨啼叫,似泣血一般。往事已矣,只有东汴水空自流淌,愁绪袭来,却不见西湖的明月。有谁知晓、在这异地海上为容颜破碎而悲泣,恰似菱花镜残缺难圆。

逐句剖析

"天上人家":在那仿若天上的宫廷人家,

# 天上人家:指皇官。

"醉王母、":沉醉于如西王母瑶池、

# 王母:指谢后。

"蟠桃春色":蟠桃盛会般的春色欢乐里。

"被午夜、":被午夜计时、

"漏声催箭":漏箭催促着,

# 漏:滴漏,古代一种滴水计时工具。

"晓光侵阙":拂晓的曙光已照进宫阙。

# 阙:官门两边供望的楼,泛指帝王住所。

"花覆千官鸾阁外":鸾阁外繁花覆盖着众多官员,

"香浮九鼎龙楼侧":龙楼旁香气在鼎间飘浮。

"恨黑风、":可恨那黑风、

"吹雨湿霓裳":携雨打湿了霓裳,

"歌声歇":欢快的歌声也停歇。

"人去后":人离去之后,

"书应绝":书信应已断绝。

"肠断处":肝肠寸断之处,

"心难说":满心悲苦难以诉说。

"更那堪杜宇":更怎能忍受杜鹃的声声啼血,

# 杜宇:古代蜀国望帝的姓名,相传他死后灵魂化做杜鹏鸟,鸣声凄切,古人又以为,此鸟啼声不断,出血乃止。

"满山啼血":在满山悲惨啼叫,似泣血一般。

"事去空流东汴水":往事已矣,只有东汴水空自流淌,

"愁来不见西湖月":愁绪袭来,却不见西湖的明月。

"有谁知、":有谁知晓、

"海上泣婵娟":在这异地海上为容颜破碎而悲泣,

# 海上:指北方边鄙之处。

"菱花缺":恰似菱花镜残缺难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宋末元初词人汪元量所写的一首词。上片追忆往昔宫中的繁盛生活,下片则揣想王昭仪的境况与心绪,替她倾诉心中的悲苦。全词多处化用典故,刻画出家国沦亡的悲凉景象,将词人深藏心底的哀愁抒发得极为透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昭仪就是王清惠,南宋末年入宫担任昭仪一职。她才情出众,与汪元量彼此欣赏,交情深厚。汪元量以弹琴的技艺在宫廷侍奉,曾有“为太室、王昭仪鼓琴奉后酒”的经历。至元十三年(1276年),两人一同跟随三宫被掳到元大都。王清惠在途中写下《满江红·太液芙蓉》,一时间广为流传。汪元量抵达燕京后,便创作了这首和词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怀词。介绍了词人追述昔日宫中繁华,展现出设想王昭仪处境与心曲,借典故描绘家国破碎凄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哀愁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海上泣婵娟,菱花缺”使用“破镜”典故,据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预断铜镜,各执一半,约破镜重合时相见,后历经离散,终以镜合团聚。词里借“菱花缺”,一方面喻指亲人离散,如王清惠等宫中之人被掳后的骨肉分离;另一方面兼喻国家山河破碎,南宋覆灭如同镜破难圆,将个人离散之痛与家国沦亡之悲相融合,借典故的表意,把深沉复杂的情感与伤痛,通过简洁意象传递,让对身世、家国的哀伤更具感染力。比喻:“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借西王母瑶池举办蟠桃大会的美妙盛景,比喻谢后欢宴时的欢乐场景,将现实中宫廷宴饮的愉悦,与神话里仙境聚会的美好相联系,让宴饮的欢乐氛围更具奇幻色彩与浪漫情调。对偶:“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事去”对“愁来”,“空流”对“不见”,“东汴水”对“西湖月”,词性、结构一一对应。既勾勒出往事如东去汴水空自流、愁绪袭来西湖月难觅的画面,又借对偶形式,让语句整齐匀称,增强表意的凝练性与节奏感,深化“事去愁来”的深沉感慨。化用:“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化用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等诗意,以汴水空流、西湖月难觅,抒发世事消逝、故土难回的怅惘,借前人典实寄寓亡国之痛与黍离之悲。

3. 分段赏析

上片:“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以追忆南宋宫廷往昔繁华开篇,借神话与细腻场景,织就盛极而衰的悲怆图景,巧妙化用西王母瑶池蟠桃宴典故,将南宋宫廷宴乐比作神仙盛会,“天上人家”拔高宫廷地位,“醉”字活现君臣沉溺富贵、安于享乐的状态,为后续繁华崩塌埋下隐线。“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聚焦时间的流转,“漏声催箭”以计时器物写夜宴持续,“晓光侵阙”描写天色渐明之态,从听觉、视觉维度,细腻勾勒出宴会通宵达旦的热烈,却也暗含“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无常之感。“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笔触落于场景细节。“花覆千官”展现出宫廷宴饮时,鸾阁外繁花簇拥、官员云集的煊赫;“香浮九鼎”则借香气缭绕龙楼,彰显帝王将相的尊贵气派,从视觉与嗅觉的融合中,铺陈出一幅奢华至极的盛世画面。然而“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陡然转折,化用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典故,以“黑风”喻战乱来袭,“湿霓裳”“歌声歇”直观呈现繁华消逝的惨烈,将战争破坏的残酷,藏于含蓄意象间,使往昔盛景与当下惨状形成强烈对冲,悲怆之感瞬间弥漫。下片:“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着眼国破家亡后的苦难,凭短句节奏、经典化用与意象叠加,深掘愁苦层次,四个三字短句连环递进,“书应绝”道尽北去后音信断绝的孤苦,“肠断处”显示刻骨伤痛,“心难说”将苦难积压后的无法言说托出,从个人乡愁发端,为情感升华蓄势。“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引入“杜鹃啼血”典故,杜鹃凄厉啼声,既是个人悲惨境遇的映射,更成为国亡家破、苍生悲苦的象征,让伤痛从个体蔓延至整个时代。“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对偶工稳且内涵厚重。“东汴水”关联北宋被金覆灭的历史,“西湖月”牵系南宋为元所亡的伤痛,十字凝练两朝兴衰,“空流”见历史无情,“不见”表明故土难回的怅惘,“西湖月”呼应上片繁华记忆,乡愁里浸满沧桑。“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以“菱花缺”化用“破镜”典故,既写亲人离散的悲戚,更喻国家山河破碎的惨状,“泣婵娟”融个人悲泣与山河呜咽,“有谁知”强调孤独,将国恨家仇凝于含蓄笔法,让悲情在字里行间深沉涌动,尽显乱世中个体与家国共赴沧桑的沉痛。

4. 作品点评

汪元量的这首和词写得挥洒自在,用词妥帖恰当。与王清惠的原作相较,意境相近却不重复,依循原作韵脚又不被常规所拘,完全没有局促受限之感。词中既有对王清惠词作的应和,又抒发了知己间的情谊,将自身的内心思绪清晰地呈现在词句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首和词,对于原作应是依次押原来韵字而又不为声韵所拘牵,又应与原作意思衔接而又不能雷同。这首汪词完全实现了这两个基本要求。挥酒自如,用语贴切,不见丝毫的窘迫和束缚;命意用笔,上片略与王词原作相类,下片却纯就王清惠及其作原词的景况落墨,既不失唱和词的题中应有之义,又见出相拆相慰的知己之情—写王清惠的心曲,实际上也展现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不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水照《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徐州》

下一篇:宋·汪元量《西湖旧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