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jiāng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shí
zǎi
gāo
bái
táng
chén
qíng
biǎo
huán
xiāng
yún
luò
liáo
shuǐ
西
fēng
shàng
tài
háng
xíng
tuó
shàng
liú
guān
fèng
yóu
dài
qián
xiāng
zhǐ
jīn
duì
nán
wéi
qiān
zhōng
yuán
huà
bǐng
cháng

译文

我在宫廷中任职十年,呈上陈情的表章乞求回到家乡。伴着孤云、落日渡过辽水,独自一人在西风中骑着马登上太行。行囊中还留存着宫中的俸禄,赐给的衣服还带着皇帝御前的香气。如今面对客人难以回答,千古以来中原的事情成为长久的话题。

逐句剖析

"十载高居白玉堂":我在宫廷中任职十年,

"陈情一表乞还乡":呈上陈情的表章乞求回到家乡。

"孤云落日渡辽水":伴着孤云、落日渡过辽水,

"匹马西风上太行":独自一人在西风中骑着马登上太行。

"行橐尚留官里俸":行囊中还留存着宫中的俸禄,

"赐衣犹带御前香":赐给的衣服还带着皇帝御前的香气。

"只今对客难为答":如今面对客人难以回答,

"千古中原话柄长":千古以来中原的事情成为长久的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徐雪江》是南宋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开篇回忆自己曾在宫廷任职多年,后上表乞归。颔联描绘归乡途中孤云落日渡辽水、匹马西风上太行的艰辛。颈联提及行囊中尚有宫中俸禄,赐衣还留御前香气,体现对过往宫廷生涯的留恋。尾联面对客人难以作答,感慨中原之事成为千古话柄,抒发对中原沦陷的悲痛,展现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家国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作品创作于汪元量随南宋皇室北迁后,在元大都长期滞留时期。尽管受到元朝统治者的优待,诗人始终未能忘怀故国,最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向忽必烈呈递南归请求。诗中“十载高居白玉堂,陈情一表乞还乡”的表述,真实记录了这段经历,反映了南宋遗民在政权更迭后的复杂处境与内心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遗民述怀诗。此诗通过一位南宋遗民追忆官场生涯、自述孤寂南归历程的细节,抒发了对故国深切的忠诚眷恋与亡国后无可排解的沉痛哀思。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只今对客难为答,千古中原话柄长”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前句“只今对客难为答”直接表明当下面对客人时不知如何作答的状态,后句“千古中原话柄长”则直白地表达出对中原问题长久以来的复杂感慨。诗人借这两句,直接将自己内心因中原局势而产生的无奈、感慨等情绪宣泄出来,不加掩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沉重。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载高居白玉堂,陈情一表乞还乡”:诗人回忆自己过去十年在宫廷(白玉堂代指宫廷)中任职,后因某种原因上表陈情乞求还乡。此联为全诗定下了回忆与感慨的基调,十年宫廷生涯与乞归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诗人后续经历的好奇。颔联“孤云落日渡辽水,匹马西风上太行”:描绘了诗人归乡途中的艰难场景。孤云、落日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辽水、太行则点明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诗人独自一人,在西风中骑着马,艰难地渡过辽水,登上太行,借景抒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归乡途中的孤独与困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颈联“行橐尚留官里俸,赐衣犹带御前香”:诗人聚焦于行囊中的俸禄和身上的赐衣,这些细节体现出诗人虽已离开宫廷,但过去宫廷生活的痕迹仍在。“尚留”“犹带”强调了这种痕迹的留存,表达出诗人对往昔宫廷生活的留恋与不舍,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如今漂泊生活的无奈。尾联“只今对客难为答,千古中原话柄长”:面对客人的询问,诗人难以回答,因为中原沦陷这一历史变故,成为千古以来的沉痛话题。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自己的悲痛,而是以这种无奈的感慨结尾,将深沉的悲痛与对历史的无奈蕴含其中,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引发读者对中原沦陷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幽州城南江乡园》

下一篇:宋·汪元量《蜀相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