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shā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xíng
tiān
zhōng
sōng
fēng
niǎo
dào
qiě
xiū
fán
xíng
xiē
chuāng
biàn
便
jué
yōu
xìng
hǎo
niǎo
míng
yīng
yīng
cǎo
luàn
shí
chéng
yīn
qīng
sōng
qióng
bái
pēn
xuě
zhōng
yǒu
shén
shèng
fēi
méng
bàn
cuī
zhé
bǎo
huì
tái
méi
bēi
miè
biàn
qiān
zǎi
shì
yān
néng
xiān
zhé
yǒu
gǎn
kǎi
huái
怀
lèi
jué

译文

我如过客行走于天地之间,忽然看见嵩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险峻的山路曲折难行,连鸟儿都难以飞越,疲惫的马匹走走停停,不断喘息。刚穿过名为"玉女窗"的山间洞窟,顿时感到清幽之意涌上心头。婉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细密的青草随风飘动,如同乱发般纠缠。青翠的松树遮蔽着石砌的城垣,洁白的崖壁像喷涌的雪花般晶莹。山中藏着神仙居所般的古迹,飞檐翘角却已半数坍塌损毁。壁画上的彩绘被青苔覆盖,古老石碑上的文字早已模糊难辨。千年往事已无从考证,又怎能追寻仙人留下的足迹。唯有满腔怅惘之情,化作绵绵不绝的热泪盈眶。

逐句剖析

"客行天地中":我如过客行走于天地之间,

"嵩峰何突兀":忽然看见嵩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

"鸟道阻且修":险峻的山路曲折难行,连鸟儿都难以飞越,

# 修:长。,鸟道:危险的山路。

"马烦行复歇":疲惫的马匹走走停停,不断喘息。

"一入玉女窗":刚穿过名为"玉女窗"的山间洞窟,

"便觉幽兴发":顿时感到清幽之意涌上心头。

# 幽兴:安闲的兴致。

"好鸟鸣嘤嘤":婉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

"细草乱如发":细密的青草随风飘动,如同乱发般纠缠。

"石城荫青松":青翠的松树遮蔽着石砌的城垣,

"琼壁白喷雪":洁白的崖壁像喷涌的雪花般晶莹。

# 白喷雪:一作:“喷白雪”,琼壁:洁白的石壁。

"中有神圣居":山中藏着神仙居所般的古迹,

# 神圣居:指神仙居处。

"飞甍半摧折":飞檐翘角却已半数坍塌损毁。

# 飞甍:凌空的屋脊。

"宝绘翳苔莓":壁画上的彩绘被青苔覆盖,

# 宝绘:珍贵的壁画。

"古碑字亦灭":古老石碑上的文字早已模糊难辨。

"莫辩千载事":千年往事已无从考证,

"焉能踏仙辙":又怎能追寻仙人留下的足迹。

# 仙辙:仙人的车辙。,踏:《诗渊》作蹈。

"徒有感慨怀":唯有满腔怅惘之情,

"脉脉泪不绝":化作绵绵不绝的热泪盈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嵩山(其一)》是宋末遗民诗人汪元量创作的山水怀古诗。此诗以宋亡后诗人漂泊嵩洛的行旅经历为背景,在“客行天地”的孤寂中注入家国飘零之感。前半段险途描写,既是对嵩山险峻的实写,更暗喻遗民在故国倾覆后举步维艰的精神困境,恰似诗人辗转避世的沧桑写照。后半段实为对故宋山河的精神追忆,既是对嵩山道教圣地的客观描摹,更是对赵宋王朝盛衰的隐喻性书写。全诗以山水为骨、历史为魂,在传统“以景寓情”手法中注入了易代之际的特殊悲音,将个人羁旅之苦升华为对文明劫难的深沉祭奠,展现了宋诗“言志”传统在遗民语境下的新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客行天地中,嵩峰何突兀”,两句以宏阔视角开篇。一个“客”字点明诗人漂泊身份,与“天地中”的浩渺形成空间张力;“突兀”二字既写嵩山巍峨险峻之貌,又暗含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震撼感。这种天地孤旅的意境,与汪元量作为宋末遗民的漂泊心境相呼应。“鸟道阻且修,马烦行复歇”,通过动态描写展现攀登之艰。叠用“阻且修”强化山路迂回险阻,而“马烦行复歇”以马匹疲态侧面烘托行程劳顿,暗示诗人探寻历史遗迹时的沉重步伐,折射出南宋覆灭后文人寻根问道的艰难心境。“一入玉女窗,便觉幽兴发”,笔锋突转至清幽之境。“玉女窗”作为嵩山著名景观,既实写山间洞窟的幽深,又暗含对仙踪的追慕。一个“发”字生动展现诗人从跋涉疲惫到心灵澄明的转变,体现道家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好鸟鸣嘤嘤,细草乱如发”,运用视听通感营造生机。以“嘤嘤”拟声词摹写鸟鸣清越,用“乱如发”比喻细草繁茂,看似明快的自然描写中,实则暗藏“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与后文历史沧桑感形成强烈对比。“石城荫青松,琼壁白喷雪”,工笔刻画山中奇景。青松如盖与琼壁飞雪构成冷色调画面,“荫”“喷”二字赋予静态景物动态生命力,既展现嵩山独特的自然风貌,又以冰雪之白隐喻诗人高洁品格与故国情怀。“中有神圣居,飞甍半摧折”,由景及史引发感慨。“神圣居”指道教圣迹,与“飞甍摧折”形成强烈反差,通过建筑残破暗示历史变迁。这种今昔对比手法,正是汪元量“诗史”特质的典型体现。“宝绘翳苔莓,古碑字亦灭”,聚焦文物衰败细节。壁画被苔藓覆盖、碑文漫漶难辨的描写,既展现自然力量对文明的侵蚀,更隐喻宋室灭亡后文化传承的断裂,字里行间浸透着深沉的亡国之痛。“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直抒历史虚无之叹。两个反问句式层层递进,既表达对历史真相难寻的无奈,也暗含对现实出路迷茫的困惑,体现遗民文人特有的时空错位感。“徒有感慨怀,脉脉泪不绝”以情感高潮收束全篇。“徒有”“脉脉”二词将前面所有景物描写收束为内心独白,泪水的“不绝”与开篇“天地中”的浩渺形成空间与情感的双重呼应,完成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沉思的完整抒情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下一篇:宋·汪元量《昌州海棠有香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