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yáng
qiáo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西
lái
dào
luò
yáng
chéng
xià
qiáo
biān
xìn
xíng
hóng
huā
làn
màn
qīng
huáng
zhǐ
yǒu
cǎo
cóng
héng
fēng
chuī
wèi
shuǐ
qiū
zhēn
yuè
mǎn
qín
chuān
tuò
qīng
zuì
mián
mián
gèng
tīng
rén
chàng
chǔ
shēng

译文

太阳西下时我来到洛阳城,下马后在桥边随意漫步。红花紫蕊早已凋零不见,只有青黄相间的野草肆意生长。秋风掠过渭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明月洒满秦川伴着清冷的打更声。醉意朦胧想睡却难以入眠,耳边又传来阵阵楚地歌声。

逐句剖析

"日西来到洛阳城":太阳西下时我来到洛阳城,

"下马桥边信步行":下马后在桥边随意漫步。

# 信步:漫步,随意行走。

"红紫已无花烂漫":红花紫蕊早已凋零不见,

"青黄只有草从横":只有青黄相间的野草肆意生长。

"风吹渭水秋砧急":秋风掠过渭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 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

"月满秦川夜柝清":明月洒满秦川伴着清冷的打更声。

# 夜柝:巡夜的梆声。柝,古代巡夜人敲以报更的木梆。

"我醉欲眠眠不得":醉意朦胧想睡却难以入眠,

"更听人唱楚歌声":耳边又传来阵阵楚地歌声。

# 楚歌:楚人之歌。《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阳桥》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洛阳桥为切入点,通过描绘萧瑟秋景与苍凉夜色,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痛。前两联以“日西”“下马”展开时空叙事,通过“红紫无花”“青黄草乱”的衰败景象,暗喻南宋王朝的倾覆与繁华消逝。颈联“风吹渭水”“月满秦川”以阔大视角勾勒关中地理,秋砧急促与夜柝清冷构成视听通感,强化了战乱时代特有的肃杀氛围。尾联“醉眠不得”与“楚歌”声交织,既显遗民亡国之痛的难以排遣,又以“楚歌”典故暗示文化命脉的断裂。全诗以白描手法将个人漂泊体验融入历史沧桑,通过草木衰残、水月清寒等意象群,构建出沉郁悲怆的审美意境,展现了遗民诗人对故国覆灭的深切哀挽与历史虚无的哲学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日西来到洛阳城,下马桥边信步行”两句交代诗人行踪。点明时间为日西时分,诗人来到洛阳城,下马后在桥边随意漫步,“信步行”三个字,看似悠然闲适,却也暗含诗人在陌生之地,带着些许迷茫与探索的意味,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红紫已无花烂漫,青黄只有草从横”两句描绘眼前景色。曾经烂漫盛开的红紫花朵已不见踪迹,映入眼帘的只有纵横交错的青黄野草。诗人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以“无”与“有”的反差,写出洛阳桥边的衰败之景,暗示此地曾经的繁华不再,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风吹渭水秋砧急,月满秦川夜柝清”两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景。秋风阵阵,吹动渭水,急促的捣衣声传来;明月高悬,照亮秦川,夜晚的打更声清晰入耳。“急”“清”两个字,生动地写出声音的特点,既描绘出秋天夜晚的清冷氛围,又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广阔的秋夜之景中。“我醉欲眠眠不得,更听人唱楚歌声”两句直抒胸臆。诗人说自己想要借酒消愁,醉后入睡,然而却无法入眠,此时又听到有人唱起楚歌。“眠不得”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烦忧,而“楚歌声”更添愁思,引发诗人对自身境遇、国家命运等诸多感慨,将诗人的愁绪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

下一篇: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七十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