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西来到洛阳城":太阳西下时我来到洛阳城,
"下马桥边信步行":下马后在桥边随意漫步。
# 信步:漫步,随意行走。
"红紫已无花烂漫":红花紫蕊早已凋零不见,
"青黄只有草从横":只有青黄相间的野草肆意生长。
"风吹渭水秋砧急":秋风掠过渭水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 秋砧:秋日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
"月满秦川夜柝清":明月洒满秦川伴着清冷的打更声。
# 夜柝:巡夜的梆声。柝,古代巡夜人敲以报更的木梆。
"我醉欲眠眠不得":醉意朦胧想睡却难以入眠,
"更听人唱楚歌声":耳边又传来阵阵楚地歌声。
# 楚歌:楚人之歌。《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分段赏析
“日西来到洛阳城,下马桥边信步行”两句交代诗人行踪。点明时间为日西时分,诗人来到洛阳城,下马后在桥边随意漫步,“信步行”三个字,看似悠然闲适,却也暗含诗人在陌生之地,带着些许迷茫与探索的意味,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红紫已无花烂漫,青黄只有草从横”两句描绘眼前景色。曾经烂漫盛开的红紫花朵已不见踪迹,映入眼帘的只有纵横交错的青黄野草。诗人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以“无”与“有”的反差,写出洛阳桥边的衰败之景,暗示此地曾经的繁华不再,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风吹渭水秋砧急,月满秦川夜柝清”两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景。秋风阵阵,吹动渭水,急促的捣衣声传来;明月高悬,照亮秦川,夜晚的打更声清晰入耳。“急”“清”两个字,生动地写出声音的特点,既描绘出秋天夜晚的清冷氛围,又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愁绪,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广阔的秋夜之景中。“我醉欲眠眠不得,更听人唱楚歌声”两句直抒胸臆。诗人说自己想要借酒消愁,醉后入睡,然而却无法入眠,此时又听到有人唱起楚歌。“眠不得”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烦忧,而“楚歌声”更添愁思,引发诗人对自身境遇、国家命运等诸多感慨,将诗人的愁绪推向高潮,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