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chóng
dào
yáng
zhōu
shí
zǎi
huà
qiáo
guò
yuè
hòu
huáng
miào
huā
zài
yáng
biān
liǔ
bēi
mài
qīng
qīng
luàn
chéng
rǎn
rǎn
luò
qún
rén
shēng
sàn
chóu
jìn
qiě
xiǎo
tíng
biān
xiàng
jiǔ

译文

时隔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扬州,雨过之后,画桥在月色下显得模糊朦胧。后皇庙里曾经的繁花如今在哪里,隋炀帝堤边的柳树如今也已枯萎。荒陂上麦苗青青,却有乱马嘶鸣,城中荒芜,群乌缓缓飞落。人生聚散离合,忧愁无尽,暂且停下马鞭,到酒肆去喝上几杯吧。

逐句剖析

"重到扬州十载余":时隔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扬州,

"画桥雨过月模糊":雨过之后,画桥在月色下显得模糊朦胧。

"后皇庙里花何在":后皇庙里曾经的繁花如今在哪里,

"炀帝堤边柳亦枯":隋炀帝堤边的柳树如今也已枯萎。

"陂麦青青嘶乱马":荒陂上麦苗青青,却有乱马嘶鸣,

"城芜冉冉落群乌":城中荒芜,群乌缓缓飞落。

# 冉冉:渐进的样子。,城芜:即芜城,指扬州。

"人生聚散愁无尽":人生聚散离合,忧愁无尽,

# 愁:《水云集》校:一本悲。

"且小停鞭向酒垆":暂且停下马鞭,到酒肆去喝上几杯吧。

# 酒垆:酒店。垆,一作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州》是宋末元初时期汪元量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写诗人重游扬州,首联点明时隔十载再至扬州,雨过之后画桥在月色下模糊不清,奠定朦胧、衰败基调。颔联、颈联借景抒情,昔日繁花盛开的后皇庙如今花已不见,隋炀帝堤边柳树也已枯萎,荒陂麦田中乱马嘶鸣,城中荒芜处群乌飞落,昔日繁华扬州尽显荒芜衰败。尾联由景及情,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愁绪无尽,暂且停下马鞭去饮酒消愁。这首诗以对扬州今昔变化的描写,寄寓黍离之悲与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重到扬州十载余,画桥雨过月模糊”,诗人开篇点明自己时隔十余年再次来到扬州。“重到”与“十载余”强调时间跨度,增添沧桑之感。“画桥雨过月模糊”,描绘雨过之后,月色下画桥朦胧不清的景象。雨与模糊的月色,营造出一种朦胧、黯淡的氛围,既暗示扬州城的破败,也为全诗定下了伤感、怀旧的基调,引发读者对扬州今昔变化的好奇。颔联“后皇庙里花何在,炀帝堤边柳亦枯”,运用对比手法,“后皇庙”曾是繁花盛开之地,如今花已不见踪迹;“炀帝堤”边的柳树,往昔可能是杨柳依依,如今却也枯萎凋零。“花何在”的疑问与“柳亦枯”的现实,鲜明地展现出扬州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寄寓着诗人对扬州兴衰变迁的叹惋之情。颈联“陂麦青青嘶乱马,城芜冉冉落群乌”,进一步刻画扬州的衰败之景。荒陂上麦苗虽青,但有乱马嘶鸣,暗示此地已无往日的安宁与秩序;城中荒芜之处,群乌缓缓飞落,“冉冉”“落群乌”更增添了凄凉、荒芜的氛围。通过对这些衰败景象的描写,诗人将扬州城的萧条、冷落直观地呈现给读者,强化了昔盛今衰的反差。尾联“人生聚散愁无尽,且小停鞭向酒垆”,由对扬州城景的描写转为对人生的感慨。诗人目睹扬州的破败,联想到人生的聚散无常,生出无尽愁绪。“且”字体现出无奈之意,既然愁绪难解,便暂且停下马鞭,到酒肆中寻求慰藉。这一联在结构上收束全诗,在情感上则将个人的身世之感与对扬州兴衰的感慨相融合,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忆王孙·修行谁会把心降》

下一篇:宋·汪元量《贾魏公雪中下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