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u
zhōu
qiū
tīng
wáng
zhāo
qí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yáo
chí
yàn
shì
zhū
xián
luò
zhǐ
chí
tán
dào
shí
shēng
luàn
dāng
zhōng
chù
yóu
xuě
shēn
shā
wáng
qiáng
yuàn
yuè
mǎn
guān
shān
cài
yǎn
bēi
xiāng
kàn
jīn
chóu
xīn
zhī

译文

王母在瑶池宴请宾客结束,夜已到什么时候了,轻轻擦拭红色的琴弦,落指弹奏迟缓。弹奏到节奏急促时,声音不紊乱,乐曲到结束之处,意趣尤为奇妙。积雪深厚的沙漠中,王昭君充满哀怨,月光洒满关山,蔡琰满怀悲伤。羁旅的人相互对视,默默无语,满胸怀的愁思自己心里知道。

逐句剖析

"瑶池宴罢夜何其":王母在瑶池宴请宾客结束,夜已到什么时候了,

"拂拭朱弦落指迟":轻轻擦拭红色的琴弦,落指弹奏迟缓。

"弹到急时声不乱":弹奏到节奏急促时,声音不紊乱,

"曲当终处意尤奇":乐曲到结束之处,意趣尤为奇妙。

"雪深沙碛王嫱怨":积雪深厚的沙漠中,王昭君充满哀怨,

"月满关山蔡琰悲":月光洒满关山,蔡琰满怀悲伤。

"羁客相看默无语":羁旅的人相互对视,默默无语,

"一襟愁思自心知":满胸怀的愁思自己心里知道。

# 愁:一作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是南宋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在幽州秋日听王昭仪弹琴的过程和感受展开,描绘了诗人在幽州秋日听王昭仪弹琴的情景,首联营造出一种静谧且略带惆怅的氛围,引出王昭仪弹琴的场景。颔联通过对弹琴过程的描述,展现王昭仪精湛的琴艺。后两联运用王昭君和蔡琰的典故,借她们的哀怨与悲伤,表达对历史上命运坎坷女子的同情,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羁旅塞外的愁苦。全诗营造出一种深沉、哀怨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琴艺的赞赏、对历史的感慨以及自身的羁旅之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诗人以想象之笔描绘出王母瑶池宴罢的场景,暗示王昭仪弹琴的氛围如同仙境般高雅。“夜何其”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拂拭朱弦落指迟”则从细节入手,描绘王昭仪弹奏前对琴的爱护以及弹奏时指法的迟缓,表现出她的从容不迫,为下文对琴艺的赞美做铺垫。颔联“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这两句具体描写王昭仪的琴艺。当弹奏到节奏急促的时候,声音依然有条不紊,没有丝毫紊乱;而当乐曲即将结束时,其蕴含的意趣尤为奇妙。“声不乱”突出了她高超的技艺,在复杂的节奏中能掌控自如;“意尤奇”则强调了她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使听众在曲终时仍能感受到余韵无穷,进一步赞美了王昭仪的琴艺。颈联“雪深沙碛王嫱怨,月满关山蔡琰悲”,诗人运用典故,将王昭君和蔡琰的故事与琴声相联系。王昭君远嫁塞外,在雪深沙碛的恶劣环境中,心中充满了哀怨;蔡琰流落胡地,面对月满关山的凄凉景象,满怀悲伤。这里借两位女子的遭遇,通过琴声传达出一种哀怨、悲伤的情感,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也暗指自己羁旅他乡的愁苦。尾联“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愁思自心知”,诗人和其他羁旅之人相互对视,默默无语,心中的愁思只有自己知道。“相看默无语”描绘出一种寂静而沉重的氛围,大家都沉浸在琴声所引发的愁绪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一襟愁思自心知”则直接点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愁思,这种愁思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有自身羁旅的无奈与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忆王孙·尘寰财色苦相萦》

下一篇:宋·汪元量《忆王孙·从初得得便风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