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宴罢夜何其":王母在瑶池宴请宾客结束,夜已到什么时候了,
"拂拭朱弦落指迟":轻轻擦拭红色的琴弦,落指弹奏迟缓。
"弹到急时声不乱":弹奏到节奏急促时,声音不紊乱,
"曲当终处意尤奇":乐曲到结束之处,意趣尤为奇妙。
"雪深沙碛王嫱怨":积雪深厚的沙漠中,王昭君充满哀怨,
"月满关山蔡琰悲":月光洒满关山,蔡琰满怀悲伤。
"羁客相看默无语":羁旅的人相互对视,默默无语,
"一襟愁思自心知":满胸怀的愁思自己心里知道。
# 愁:一作秋。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诗人以想象之笔描绘出王母瑶池宴罢的场景,暗示王昭仪弹琴的氛围如同仙境般高雅。“夜何其”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遐想。“拂拭朱弦落指迟”则从细节入手,描绘王昭仪弹奏前对琴的爱护以及弹奏时指法的迟缓,表现出她的从容不迫,为下文对琴艺的赞美做铺垫。颔联“弹到急时声不乱,曲当终处意尤奇”,这两句具体描写王昭仪的琴艺。当弹奏到节奏急促的时候,声音依然有条不紊,没有丝毫紊乱;而当乐曲即将结束时,其蕴含的意趣尤为奇妙。“声不乱”突出了她高超的技艺,在复杂的节奏中能掌控自如;“意尤奇”则强调了她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使听众在曲终时仍能感受到余韵无穷,进一步赞美了王昭仪的琴艺。颈联“雪深沙碛王嫱怨,月满关山蔡琰悲”,诗人运用典故,将王昭君和蔡琰的故事与琴声相联系。王昭君远嫁塞外,在雪深沙碛的恶劣环境中,心中充满了哀怨;蔡琰流落胡地,面对月满关山的凄凉景象,满怀悲伤。这里借两位女子的遭遇,通过琴声传达出一种哀怨、悲伤的情感,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也暗指自己羁旅他乡的愁苦。尾联“羁客相看默无语,一襟愁思自心知”,诗人和其他羁旅之人相互对视,默默无语,心中的愁思只有自己知道。“相看默无语”描绘出一种寂静而沉重的氛围,大家都沉浸在琴声所引发的愁绪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一襟愁思自心知”则直接点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愁思,这种愁思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也有自身羁旅的无奈与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