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作篙师铁作舟":撑船的篙师是铁铸的,船也是铁打的,
# 铁:原校:吴本纸。
"风撞浪涌可无忧":即便狂风撞击、巨浪翻涌,也能毫无忧虑。
"林间麋鹿遥相望":林间的麋鹿远远地相互眺望,
"峡里蛟龙横不休":峡谷中的蛟龙(喻指激流、险滩)肆意翻腾不停。
# 龙:《诗渊》册三页一九三〇作螭。
"目断吊桥空悄悄":极目远望,吊桥隐没在视野尽头,四周一片寂静,
"头昏伏枕自悠悠":(或许因行船颠簸或旅途劳顿)头昏时伏在枕上,任思绪悠然飘荡。
"锦城秋色追随尽":(之前欣赏的)锦城(成都)秋色已随着行程远去,
"好处山川更一游":这里(重庆)的山川美景却值得再好好游历一番。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主题围绕着诗人在重庆府的羁旅经历和情感抒发,既有对当地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内心孤独与对美好景色留恋的展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
2. 写作手法
反复:“铁作篙师铁作舟”运用了反复的手法,“铁”字的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它强调了船篙和船身材质的坚固,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船只的坚实可靠。这种强调不仅描绘出船只本身的特质,更强化了诗人面对旅途艰险时的那份从容和自信。通过反复,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诗人在面对狂风巨浪等艰难险阻时毫不畏惧的心态,使读者能更强烈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坚定、豪迈的情感。对比:“林间麋鹿遥相望,峡里蛟龙横不休”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林间麋鹿”呈现出一种悠闲、宁静的状态,它们在林间远远地相互对望,给人一种平和、安详的感觉,代表着自然的静谧之美;而“峡里蛟龙”则是“横不休”,刻画了蛟龙在峡谷中肆意翻腾、横冲直撞的动态场景,充满了力量感和狂暴的气息。这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动一静,一静谧一狂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立体。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神秘性,也暗示了世间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意象组合:“铁作篙师铁作舟”“风撞浪涌”“林间麋鹿”“峡里蛟龙”“明月”“黄茅”“吊桥”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一幅独特而复杂的画面。“明月满窗诗欲就”将明月这一宁静美好的意象与诗人创作的行为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在旅途中仍有闲情雅致进行文学创作;“黄茅堆枕梦初收”则把简陋的居住环境(黄茅)与诗人的梦境相组合,暗示了诗人旅途的奔波和内心的复杂情感;“锦城秋色”这一意象则代表了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前面的艰险、神秘等意象形成对比,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重庆山水的留恋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和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全诗八句紧扣“尤”韵展开,首联“铁作篙师铁作舟,风撞浪涌可无忧”,以重复修辞强化旅途艰险意象,描绘出船只坚固,面对狂风巨浪也无需担忧之景,展现出豪迈气概,为全诗奠定基调,体现诗人对旅途的信心。颔联“林间麋鹿遥相望,峡里蛟龙横不休”运用对比手法,林间麋鹿悠闲宁静与峡谷蛟龙肆意翻腾形成反差,营造出神秘、壮阔氛围,丰富诗歌意境,让人感受大自然神秘壮阔。颈联“目断吊桥空悄悄,头昏伏枕自悠悠”转向诗人自身的感受。“目断吊桥空悄悄”描绘了诗人望断吊桥,四周一片寂静空荡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头昏伏枕自悠悠”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头晕目眩地趴在枕上,思绪悠远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尾联“锦城秋色追随尽,好处山川更一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锦城秋色追随尽”表明诗人已经看遍了锦城的秋色,体现出对美景的欣赏和留恋。“好处山川更一游”则进一步强调了对美好山川的向往,即使秋色已尽,仍有值得再去游览的地方。这一句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下一篇:宋·汪元量《昝相公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