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萧森古渡头":古老的渡口边,芦苇枯黄凋零,
"征鞍卸却上孤舟":我卸下旅途的马鞍,独自登上小船。
"烟笼古木猿啼夜":烟雾笼罩着老树,深夜里猿猴哀啼,
"月印平沙雁叫秋":冷月洒在沙滩上,秋风中大雁悲鸣。
"砧杵远闻添客泪":远处传来捣衣声,惹得游子泪湿衣襟,
"鼓鼙才动起人愁":军鼓声刚响起,忧愁便涌上心头。
"当年击筑悲歌处":这里是当年荆轲击筑悲歌的地方,
"一片寒光凝不流":如今寒光依旧凝结,河水仿佛停止流动。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写古渡头萧瑟芦苇、夜猿啼叫、月照平沙孤雁哀鸣等凄冷秋景,以及远处隐约传来的捣衣声与战鼓声,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悲苦与对历史兴亡的悲叹。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颔联中,“猿啼”“雁叫”的声响反衬秋夜古渡之寂,写出猿雁啼鸣过后,古渡更显空旷寂寥的境界。用典:尾联“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巧用荆轲易水送别之典故。典故原意是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前,燕太子丹与宾客在易水岸边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尽显悲壮决绝之情。诗人在此将典故中的易水悲歌场景与眼前“寒光凝不流”的易水实景相融合,以历史典故的悲壮感映照当下秋夜易水的凄清之景,让往昔的慷慨悲歌与此刻的羁旅哀愁在时间和空间结合,既赋予眼前景物历史的深邃感,又借典故的悲情深化了个人哀愁与时代沉郁的共鸣,深化了苍凉深远之情。以景结情:末句“寒光凝不流”以易水之上寒光凝滞的景象收尾,不直接抒情,而是将个人漂泊的哀愁融入眼前凄清的秋夜寒江之景中,使情感自然延伸,由个人的羁旅愁绪升华为对时代沉郁氛围的共鸣。渲染:颔联“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通过“烟笼古木”“月印平沙”的视觉意象,加上“猿啼”“雁叫”的听觉声响,共同勾勒出秋夜古渡的萧瑟凄清之境,强化了全诗孤寂悲凉的氛围。烘托:“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中“猿啼雁叫”以秋夜自然物候中的凄清声响为依托,借猿的哀啼、雁的悲鸣这些带有离愁别绪的意象,侧面烘托出诗人身处异乡、羁旅漂泊的孤寂心境,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以“芦苇萧森”“古渡孤舟”的萧瑟意象开篇。诗人卸鞍登舟的细节,既暗示长途跋涉的疲惫,又借“古渡”暗合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为全诗注入苍凉底色。颔联“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运用视听通感。烟雾笼罩古木、冷月洒落平沙的静谧画面中,猿啼雁鸣的声响打破寂静,以“动”衬“静”凸显秋夜古渡的孤寂。这种反差恰似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写照。颈联“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鼙才动起人愁”双关妙用。“砧杵”声唤起游子捣衣思乡的传统联想,而“鼓鼙”声则暗指元军铁骑,将个人乡愁升华为亡国之痛。听觉意象转化为“客泪”的哀伤,展现山河破碎的切肤之痛。尾联“当年击筑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化用荆轲典故。易水寒光凝固的实景,与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引起共鸣。此刻无声的寒流,既是对慷慨赴死的荆轲的追慕,亦暗喻宋室倾覆后士人精神世界的困顿。
# 易水寒光,千年一叹。
清沈德潜《宋金元诗选》
下一篇:宋·汪元量《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