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shā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dòng
tíng
guò
liǎo
làng
yóu
gāo
xīn
rán
zhǐ
tāo
bàng
àn
mǎi
réng
wèn
dēng
lóu
jiǔ
gèng
chí
áo
xiāng
tīng
yōu
lán
shī
湿
hán
fēng
shù
háo
shī
dào
líng
yín
yuán
qiān
yǒu
sāo

译文

船过洞庭湖时浪涛依旧汹涌,河神也欣然平息了狂暴的波涛。靠岸买鱼时不忘问询米价,登上酒楼举杯痛饮更品着蟹螯。暮雨中的湘江岸边幽兰被打湿,寒风掠过野渡枯树在哀号。面对巴陵美景却难以成诗,只因屈原的《离骚》早已道尽千古情操。

逐句剖析

"洞庭过了浪犹高":船过洞庭湖时浪涛依旧汹涌,

# 洞庭:湖名。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河伯欣然止怒涛":河神也欣然平息了狂暴的波涛。

# 河伯:传说之河神。

"傍岸买鱼仍问米":靠岸买鱼时不忘问询米价,

"登楼呼酒更持螯":登上酒楼举杯痛饮更品着蟹螯。

"湘汀暮雨幽兰湿":暮雨中的湘江岸边幽兰被打湿,

# 湘汀:湘水边的小洲。

"野渡寒风古树号":寒风掠过野渡枯树在哀号。

"诗到巴陵吟不得":面对巴陵美景却难以成诗,

# 巴陵:今湖南岳阳市。

"屈原千古有离骚":只因屈原的《离骚》早已道尽千古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沙》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七言律诗,以长沙之行为背景,通过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交织出家国动荡中的深沉感慨。诗中“洞庭浪犹高”“河伯止怒涛”以雄奇笔触勾勒洞庭湖的汹涌与平静,暗喻时代风云的变幻无常;颔联“买鱼问米”“呼酒持螯”则以市井细节展现民生百态,隐现乱世中百姓的艰辛。颈联“湘汀暮雨幽兰湿,野渡寒风古树号”借凄冷意象渲染苍茫意境,幽兰凝露、古木哀鸣既写秋景萧瑟,亦暗含对故国凋零的痛切。尾联直引《离骚》,将屈原的流放之悲与自身亡国之痛叠合,以“诗到巴陵吟不得”道尽山河破碎、欲诉难言的沉郁。全诗融壮阔之景与沉痛之情于一体,以白描叙事铺陈现实苦难,以典故寄寓历史反思,语言凝练而意境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末年,此人因擅长弹琴在宫廷内侍奉。元朝灭亡宋朝后,他跟随三位官员被俘虏押往北方。后来他曾到狱中探访文天祥。此后他出家为道,南下返回南方,常在庐山与鄱阳湖之间往来。其作品多为记录真实见闻的诗篇,抒发亡国的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洞庭过了浪犹高,河伯欣然止怒涛”以洞庭湖为背景,写诗人行舟过后的余波。“浪犹高”可见湖面虽过仍汹涌,“河伯欣然止怒涛”则用拟人手法,将河神“止怒”的姿态融入波涛平息的画面,既写出湖面从动荡到渐趋平静的过程,也暗含对自然力量变化的微妙观察。颔联“傍岸买鱼仍问米,登楼呼酒更持螯”转向诗人的日常活动:靠岸后买鱼、询问米价,登楼饮酒时还夹着螃蟹。“买鱼问米”是生活所需,“呼酒持螯”是文人雅趣,看似闲适的细节,在宋末战乱的背景下,反而透露出诗人于动荡中努力保持生活温度的复杂心境——既有对平凡日常的珍视,也隐含对时局的无奈。颈联“湘汀暮雨幽兰湿,野渡寒风古树号”转向自然景物的刻画。“湘汀暮雨”“野渡寒风”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幽兰湿”“古树号”以拟人手法赋予草木情感:幽兰被雨打湿,似在垂泪;古树在风中呼号,如泣如诉。这些景象既是实写,也暗含诗人内心的哀伤,情景交融,将漂泊之苦与时代之痛融入景中。尾联“诗到巴陵吟不得,屈原千古有离骚”直抒胸臆。巴陵(今岳阳)是屈原活动的重要之地,诗人至此,面对江景却觉“吟不得”——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想到屈原早已以《离骚》道尽家国之思、身世之悲,后人再难超越这份深刻。此句既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也暗含诗人自身面对历史洪流时的无力感,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厚重感交织,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汪元量《南岳道中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