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人不识有干戈":京城百姓早已忘却战争的残酷,
"罗绮丛中乐事多":在丝绸锦缎的奢华中纵享欢愉无数。
"一夜月明天漠漠":某个夜晚明月高悬,天地苍茫如幕,
"汉人歌罢楚人歌":汉家的歌声刚停歇,楚地的歌谣又起舞。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都人不识有干戈”直陈现实,“都人”指都城的普通百姓,“干戈”代指战争。一个“不识”,写出百姓对战争的无知——或许战火尚未蔓延至此,又或是长期的太平让他们忘记了战争的存在,简单四字已暗含对百姓麻木状态的讽刺。次句“罗绮丛中乐事多”紧承上文,“罗绮”是华美的丝织品,代指富贵奢华的生活场景;“乐事多”则以轻松的口吻,描述百姓沉溺于歌舞升平的享乐之中。前句的“不识干戈”与这句的“乐事多”形成关联,看似平和的日常,实则暗藏危机,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第三句“一夜月明天漠漠”转向环境描写,“月明”本是清朗之景,“天漠漠”却添了几分空旷、苍茫的意味。月光下的都城不再热闹,反而显得辽阔而孤寂,这种景物的变化,悄然传递出繁华表象下的萧瑟。末句“汉人歌罢楚人歌”笔锋一转,以“歌罢”“歌”的细节收束全诗。“汉人”“楚人”可能代指不同地域或身份的百姓,他们交替着唱完一支又一支歌。歌声里没有具体的内容,却藏着说不尽的复杂情绪——或许是对过往的追忆,或许是对现状的无奈,又或许是在动荡中对片刻安宁的珍惜。这连续的歌声,与前文的“乐事多”形成对照,表面的欢愉下,是百姓在时代洪流中无处安放的迷茫与悲苦。
上一篇: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一》
下一篇:宋·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