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guān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yún
kāi
hūn
hūn
guān
lái
绿
jìng
rén
qiān
huáng
yóu
tíng
jiǔ
bēi
shì
kōng
chuí
bēi
guó
lèi
chóu
lái
shàng
wàng
xiāng
tái
táo
lín
sài
wài
qiū
fēng
tiān
hán
guǐ
āi

译文

浓密的乌云遮蔽了阳光,无论如何也拨不开,在昏暗的天色下,我勒住马缰,缓缓穿过这座关隘。杂草丛生的荒径上,行人千里跋涉,在黄叶飘零的驿站旁,我独自饮下一杯苦酒。故国往事已逝,空流下悲国之泪,纵然无限思乡,也不敢上望乡台眺望。在桃林古塞之外,凛冽的秋风骤然卷起,茫茫大漠天寒地冻,仿佛传来孤魂野鬼的哀嚎。

逐句剖析

"蔽日乌云拨不开":浓密的乌云遮蔽了阳光,无论如何也拨不开,

"昏昏勒马度关来":在昏暗的天色下,我勒住马缰,缓缓穿过这座关隘。

# 勒:约束。

"绿芜径路人千里":杂草丛生的荒径上,行人千里跋涉,

# 径路:指直达潼关的路。

"黄叶邮亭酒一杯":在黄叶飘零的驿站旁,我独自饮下一杯苦酒。

"事去空垂悲国泪":故国往事已逝,空流下悲国之泪,

"愁来莫上望乡台":纵然无限思乡,也不敢上望乡台眺望。

"桃林塞外秋风起":在桃林古塞之外,凛冽的秋风骤然卷起,

# 秋风:《水云集》作愁烟,毛本作悲风,《诗渊》册三页一九八二作愁自。

"大漠天寒鬼哭哀":茫茫大漠天寒地冻,仿佛传来孤魂野鬼的哀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潼关》乃宋代汪元量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的景物尽显暗淡与萧瑟之态,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作者彼时无国可依、有家难返的凄楚心境。首联写乌云蔽日,诗人勒马昏沉入关;颔联见荒径人远、邮亭独饮之景;颈联叹事过境迁,悲国之泪空垂,劝莫登望乡台;尾联言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尽显凄凉。全诗中萧瑟暗淡之景,映衬出作者家国难归的凄苦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潼关》是宋代汪元量所作,此诗大致创作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彼时,诗人护送被俘的幼君赵㬎前往甘州(今甘肃张掖),赵㬎被迫出家为僧,从此残度余生。在诗人返回大都途中,经过潼关邮亭。想到即将告别关中大地,心中顿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的语调极为沉郁,字句间节奏顿挫有致,音韵更是透着一股苍凉之意。读者诵读之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那如无边愁绪般蔓延开来的悲伤,仿若置身于天荒地老的沧桑情境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古诗。整首诗通过对潼关所见之景与自身心境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无国可归、有家难回的凄苦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与哀悼。

2. 写作手法

借代:“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中“绿芜”指代春天,“黄叶”指代秋天。这里诗人不直接表明季节,而是用具有季节代表性的事物来代替,以特征代本体,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含蓄性。化用:“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此句化用了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句意。范仲淹的词句通过“浊酒”与“家万里”,营造出戍边将士离家万里、功业未建的悲壮与思乡之情。汪元量化用其意,以“人千里”强调自身离家之远,“酒一杯”展现独酌的孤寂,同样构建出雄浑、悲壮的意境,借此表达自己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思以及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使诗句在情感表达上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对偶:“绿芜迳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中“绿芜”对“黄叶”,是颜色与植物相对;“迳路”对“邮亭”,为地点相对;“人千里”对“酒一杯”,数量词与名词相对,对仗较为工整,从视觉和行为等方面描绘出一幅充满孤寂感的旅途画面。借景抒情:“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中“蔽日乌云”营造出压抑、阴沉的氛围,既实写当时的天气状况,也暗喻国家局势如乌云蔽日般黑暗,难以扭转。诗人在这样的景象下“昏昏勒马度关”,借景传达出内心的沉重、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同样借景抒情,塞外秋风、大漠天寒、鬼哭哀鸣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恐怖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凄凉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诗人到达潼关时的场景,彼时天空被浓密乌云遮蔽,诗人在一片昏暗之中骑马踏入潼关。这看似单纯写实的描述,实则透露出当诗人来到这座久负盛名的关隘时,心情格外沉重。颔联一方面点明潼关与京师(大都)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交代诗人抵达潼关的时令。其中,“绿芜”即指绿草,象征着春天,那是诗人奉诏离开京城的时节。“千里”则表明从京师到潼关路途遥远,相距千里之遥。而“黄叶”代表秋天,正是诗人历经长途跋涉后抵达潼关的季节。“邮亭”也就是旅舍,是汪元量奉诏代祀华山,途经潼关时的歇脚之处。“人千里”与“酒一杯”,巧妙化用范仲淹《渔家傲》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词句,营造出雄浑且悲壮的意境。颈联里的“事去”,实则是对南宋覆灭的婉转表述。自南宋于祥兴二年(1279年)灭亡,至此已过去整整七年。然而,诗人心中对宋室的眷恋从未消减,每每念及故国沦丧,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空垂悲国泪”,流露出诗人深深的自责,悔恨自己当年未能力挽狂澜,守护住南宋的江山社稷。“望乡台”,向来是古人远离家乡时,登高眺望故乡的地方。诗人劝诫自己“莫上望乡台”,只因登台远望,只会徒增愁绪。而这份愁思并非简单的羁旅之愁,它与诗人对故国灭亡的沉痛哀悼之情紧密相连,难以分割。尾联中,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秋日塞外一片荒凉萧瑟的景象与悲凉氛围:阵阵秋风呼啸而过,仿佛裹挟着古战场上那些为戍守边疆而捐躯的将士们的哀哭之声。这背后隐含的深意是:如今整个国家都处于元军的占领与统治之下,怎能不让往昔为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而牺牲的万千将士在黄泉之下悲痛哭泣呢?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质朴平实,对偶工整严谨,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极为精妙细腻,情感深沉真挚。诗的前半部分着重记录行程,后半部分则侧重于抒发情怀。而这深沉的“怀”,正是在诗人亲临潼关这一“行”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汪元量的《潼关》,真实地展现了他在国破家亡后的内心感受,堪称佳作。正因如此,它不仅在宋末遗民群体中引发强烈共鸣,即便在后世众多爱国志士心中,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忆王孙·上阳宫里断肠时》

下一篇:宋·汪元量《瑞鹧鸪·内家雨宿日辉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