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tái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1
bǎi
chǐ
huāng
tái
shǔ
bēi
chén
wǎng
lún
fēi
luò
zhōng
chē
jià
qín
huáng
pèi
shàng
fēng
yún
hàn
guī
yīng
sài
chōng
yàn
zhèn
chuān
穿
chéng
shù
wéi
dōng
duō
shǎo
yīng
xióng
hèn
liú
xíng
rén
shì
fēi

译文

百尺高的荒台之上,禾黍丛生,透着悲凉,沉思过往的事情,像车轮一样飞速旋转。洛阳城中,秦始皇的车驾已然离去,沛郡上空,风云变幻中,汉高祖刘邦回归故里。老鹰飞入边塞的榆树,冲破了雁群,鹘鸟穿过城边的树木,打乱了乌鸦的包围。东徐一带,有多少英雄的遗憾与悲愤,都留给过往的行人,去评说其中的是非。

逐句剖析

"百尺荒台禾黍悲":百尺高的荒台之上,禾黍丛生,透着悲凉,

"沉思往事似轮飞":沉思过往的事情,像车轮一样飞速旋转。

"洛中车驾秦皇去":洛阳城中,秦始皇的车驾已然离去,

"沛上风云汉帝归":沛郡上空,风云变幻中,汉高祖刘邦回归故里。

"鹰入塞榆冲雁阵":老鹰飞入边塞的榆树,冲破了雁群,

"鹘穿城树破鸦围":鹘鸟穿过城边的树木,打乱了乌鸦的包围。

"东徐多少英雄恨":东徐一带,有多少英雄的遗憾与悲愤,

"留与行人歌是非":都留给过往的行人,去评说其中的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歌风台》是南宋诗人汪元量所作的七言律诗。以“百尺荒台”起笔,借洛中车驾、沛上风云等历史图景,寄寓对秦汉兴亡的深切感慨。诗中“鹰入塞榆”“鹘穿城树”等句,以遒劲笔力勾勒边塞风光,更添时空交织的苍莽之感,同时借“东徐英雄”的憾事,体现出对历史功过的辩证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歌风台》作于1276年,彼时南宋已濒临覆灭。汪元量正身处临安(今杭州),亲见元军挥师南下,诗中“沈思往事似轮飞”一句,道出了他对历史过往的深沉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全诗以“百尺荒台”发端,抒发对秦汉兴衰的深沉感怀,又借“东徐英雄”的遗憾,表达对历史是非的辩证思考;“鹰入塞榆”“鹘穿城树”等句以雄浑笔触绘出边塞景象,强化了时空交错的苍凉氛围。

2. 写作手法

用典:“洛中车驾秦皇去”化用了秦始皇的典故,秦始皇曾多次出巡,其车驾离开洛中,展现出帝王的权势与过往的辉煌;“沛上风云汉帝归”则关联到汉高祖刘邦的典故,刘邦是沛郡人,他平定天下后回归故里,沛上的风云仿佛都见证了他的崛起与回归,蕴含着帝王荣归的历史场景。诗人借这两个与帝王相关的典故,将历史上秦皇、汉帝的事迹融入诗中,以他们的兴衰过往与眼前“百尺荒台”的荒凉景象形成对照,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又借古喻今,抒发了对时代兴衰、英雄往事的感慨,深化了怀古咏史的主题。对比:“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以“洛中车驾”与“沛上风云”的对照,映照秦汉两代的兴衰更迭,鲜明揭示了历史变迁的无常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以“百尺荒台”这一古迹起笔,“禾黍悲”既写出了荒台周边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又借景物寄托了悲凉之感。“沈思往事似轮飞”则直抒胸臆,将对往事的沉思比作飞速转动的车轮,既体现出历史变迁的迅速,又暗含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慨叹。颔联“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转入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追忆。“秦皇去”“汉帝归”分别提及秦始皇、汉高祖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借他们的事迹勾勒出秦汉时期的兴衰更迭。这里运用了咏史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颈联“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描绘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鹰”“雁”“鹘”“鸦”这些鸟类,在“塞榆”“城树”间活动,“冲”“穿”“破”等动词的运用,让景象鲜活起来。这既是对眼前实景的刻画,又以边塞般的苍凉氛围,呼应了前文的历史沧桑感,进一步渲染了悲怆的基调。尾联“东徐多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将情感推向高潮。“英雄恨”直接点出历史上无数英雄的遗憾与悲愤,而“留与行人歌是非”则把这种感慨延伸到当下,让过往的历史功过成为后人议论的话题。全诗以怀古起兴,以咏史深化,最终落脚于对英雄命运的叹惋和对历史是非的辩证思考,字里行间满是伤感与无奈,尽显乱世文人的家国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元量《竹枝歌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汪元量《光相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