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知他、":怎么知道他,
"春归何处":春天归到哪?
"相逢且尽尊酒":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
# 尊酒:指杯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
# 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
"长结西湖烟柳":这恨怨长久地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绕在一起。
#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休回首":不要回首往事,
"但细雨断桥":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
# 断桥:西湖桥名,在白堤北端。
"憔悴人归后":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
"东风似旧":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
"问前度桃花":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
# 前度:前一次;上一回。
"刘郎能记":刘郎尚能记得,
# 刘郎:词人自指。
"花复认郎否":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君且住":请君暂且停留,
"草草留君翦韭":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
# 翦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
"前宵更恁时候":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
# 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
"深杯欲共歌声滑":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
# 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深杯:满杯。
"翻湿春衫半袖":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
# 半袖:短袖衣。
"空眉皱":空自皱紧眉端,
# 空:白白地,徒劳。
"看白发尊前":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
# 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
"已似人人有":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
# 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
"临分把手":临到分别执手相看,
# 把手:握手。
"叹一笑论文":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
# 论:评论文人及其文章。
"清狂顾曲":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
# 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清狂:放逸不羁。
"此会几时又":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呢?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感怀词。作品通过暮春西湖的离别场景,既抒发了与故人重逢又别离的复杂情感,又融入了漂泊天涯的愁绪与人生易老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直接化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暗含作者对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用刘晨、阮肇入桃源遇仙的传说(见《幽明录》),以桃花与刘郎的“相认”痴问,隐喻昔年优游闲适的生活与如今的沧桑落魄。对比:通过“少年袅袅天涯恨”与“看白发尊前”的今昔对比,凸显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悲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怎知他、……花复认郎否?”以问句开篇,点明饯别时值暮春,借“春归”暗喻故国沦亡与人生无常的怅惘,奠定全词哀婉基调。此句与《兰陵王·丙子送春》的“送春去”异曲同工,均以春逝寄寓家国之痛。回忆与友人初识于西湖烟柳的年少时光,“天涯恨”直抒漂泊之痛。刘辰翁与徐云屋同为科举同年,却因战乱流离失所,故“长结”二字凸显恨意之绵长。“休回首”陡转笔锋,以“细雨断桥”的凄凉景象,暗喻南宋覆灭后的残破山河。“憔悴”与“少年”形成强烈对比,既写容颜衰老,亦叹家国凋零。化用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以“刘郎”自喻,借桃花不识归人的拟人化描写,抒发重逢物是人非的悲怆,暗含对故国难复的绝望。下片:“君且住,……此会几时又?”“剪韭”典出杜甫《赠卫八处士》,以粗茶淡饭待客的质朴场景,反衬二人情谊之深厚。呼应前文“相逢且尽尊酒”,凸显乱世中知音难觅的珍贵。追忆前夜宴饮之景,“歌声滑”与“湿春衫”以细节刻画纵酒狂歌的豪情,实则暗藏借酒消愁的悲苦,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异曲同工。“空眉皱”三字写尽无奈,白发与少年形成尖锐对比,既叹个人功业未就,亦哀同侪命运多舛,呼应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未竟之志。以“叹”字统领全句,回忆往昔“论文顾曲”的雅事,结句“几时又”如杜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悬问,将离愁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描写离别之情,但不止于抒发友情的深厚,同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流落异乡的愁怨,加上事业未成、时光飞逝的伤感。所有这些都让人不由得感慨忧愁。清末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里提到:“须溪(刘辰翁)词风格强健像辛弃疾,情感表达起伏变化像元好问。”有力刚健的风格和曲折起伏的行文节奏,与丰富复杂的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彼此增色,这首词就是这样。还有,多用典故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这点又和辛弃疾词的写作方法相似。
上一篇:宋·刘辰翁《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下一篇:宋·刘辰翁《望江南·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