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ér
·
·
jiǔ
biān
liú
tóng
nián
yún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zěn
zhī
chūn
guī
chù
xiāng
féng
qiě
jìn
zūn
jiǔ
shào
nián
niǎo
niǎo
tiān
hèn
cháng
jié
西
yān
liǔ
xiū
huí
shǒu
dàn
duàn
qiáo
qiáo
cuì
rén
guī
hòu
dōng
fēng
jiù
wèn
qián
táo
huā
liú
láng
néng
huā
rèn
láng
fǒu
jūn
qiě
zhù
cǎo
cǎo
liú
jūn
jiǎn
jiǔ
qián
xiāo
gèng
nèn
shí
hòu
shēn
bēi
gòng
shēng
huá
fān
shī
湿
chūn
shān
bàn
xiù
kōng
méi
zhòu
kàn
bái
zūn
qián
rén
rén
yǒu
lín
fēn
shǒu
tàn
xiào
lùn
wén
qīng
kuáng
huì
shí
yòu

译文

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这恨怨长久地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绕在一起。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呢?

逐句剖析

"怎知他、":怎么知道他,

"春归何处":春天归到哪?

"相逢且尽尊酒":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

# 尊酒:指杯酒。

"少年袅袅天涯恨":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

# 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

"长结西湖烟柳":这恨怨长久地和西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绕在一起。

#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

"休回首":不要回首往事,

"但细雨断桥":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

# 断桥:西湖桥名,在白堤北端。

"憔悴人归后":待人重归西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

"东风似旧":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

"问前度桃花":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

# 前度:前一次;上一回。

"刘郎能记":刘郎尚能记得,

# 刘郎:词人自指。

"花复认郎否":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君且住":请君暂且停留,

"草草留君翦韭":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

# 翦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

"前宵更恁时候":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

# 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

"深杯欲共歌声滑":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

# 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深杯:满杯。

"翻湿春衫半袖":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

# 半袖:短袖衣。

"空眉皱":空自皱紧眉端,

# 空:白白地,徒劳。

"看白发尊前":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

# 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

"已似人人有":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

# 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

"临分把手":临到分别执手相看,

# 把手:握手。

"叹一笑论文":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

# 论:评论文人及其文章。

"清狂顾曲":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

# 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清狂:放逸不羁。

"此会几时又":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是南宋词人刘辰翁创作的一首送别词。此词上片以“春归何处”起兴,借暮春之景抒写故国沦亡的沉痛,追忆与友人徐云屋早年结缘西湖的羁旅情谊,又以“断桥憔悴”“前度桃花”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沧桑;下片聚焦饯别场景,以“剪韭”之典摹写朴拙情谊,以“深杯”“白发”勾连今昔对比,将离愁别绪与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憾恨交织,最终在“临分把手”的怅惘中发出“此会几时又”的苍凉叩问。全词突破传统送别词的格局,将个人漂泊之恨、友朋聚散之思与亡国遗民之痛熔铸一体,典故化用自然贴切(如“刘郎”双关刘禹锡诗境与自身姓氏,“顾曲”暗引周瑜雅事),语言质朴而情感浓烈,展现出遒劲沉郁的稼轩词风。清末况周颐评其“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正揭示了此词在宋末词坛融合豪放与深婉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感怀词。作品通过暮春西湖的离别场景,既抒发了与故人重逢又别离的复杂情感,又融入了漂泊天涯的愁绪与人生易老的喟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直接化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中“前度刘郎今又来”句,暗含作者对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借用刘晨、阮肇入桃源遇仙的传说(见《幽明录》),以桃花与刘郎的“相认”痴问,隐喻昔年优游闲适的生活与如今的沧桑落魄。对比:通过“少年袅袅天涯恨”与“看白发尊前”的今昔对比,凸显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悲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怎知他、……花复认郎否?”以问句开篇,点明饯别时值暮春,借“春归”暗喻故国沦亡与人生无常的怅惘,奠定全词哀婉基调。此句与《兰陵王·丙子送春》的“送春去”异曲同工,均以春逝寄寓家国之痛。回忆与友人初识于西湖烟柳的年少时光,“天涯恨”直抒漂泊之痛。刘辰翁与徐云屋同为科举同年,却因战乱流离失所,故“长结”二字凸显恨意之绵长。“休回首”陡转笔锋,以“细雨断桥”的凄凉景象,暗喻南宋覆灭后的残破山河。“憔悴”与“少年”形成强烈对比,既写容颜衰老,亦叹家国凋零。化用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典,以“刘郎”自喻,借桃花不识归人的拟人化描写,抒发重逢物是人非的悲怆,暗含对故国难复的绝望。下片:“君且住,……此会几时又?”“剪韭”典出杜甫《赠卫八处士》,以粗茶淡饭待客的质朴场景,反衬二人情谊之深厚。呼应前文“相逢且尽尊酒”,凸显乱世中知音难觅的珍贵。追忆前夜宴饮之景,“歌声滑”与“湿春衫”以细节刻画纵酒狂歌的豪情,实则暗藏借酒消愁的悲苦,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异曲同工。“空眉皱”三字写尽无奈,白发与少年形成尖锐对比,既叹个人功业未就,亦哀同侪命运多舛,呼应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未竟之志。以“叹”字统领全句,回忆往昔“论文顾曲”的雅事,结句“几时又”如杜甫“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悬问,将离愁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描写离别之情,但不止于抒发友情的深厚,同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流落异乡的愁怨,加上事业未成、时光飞逝的伤感。所有这些都让人不由得感慨忧愁。清末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里提到:“须溪(刘辰翁)词风格强健像辛弃疾,情感表达起伏变化像元好问。”有力刚健的风格和曲折起伏的行文节奏,与丰富复杂的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彼此增色,这首词就是这样。还有,多用典故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这点又和辛弃疾词的写作方法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下一篇:宋·刘辰翁《望江南·元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