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ěi
rén
·
·
yòng
hòu
zhǔ
yù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1
méi
shāo
jìn
chūn
guī
liǎo
jìng
chūn
hán
shǎo
luàn
shān
cán
zhú
xuě
fēng
yóu
shèng
yīn
shān
hǎi
shàng
jiào
qún
zhōng
nián
guāng
lǎo
cái
qíng
zài
wéi
yǒu
huá
fēng
gǎi
zuì
zhōng
xìng
céng
chóu
shuí
chàng
chūn
huā
qiū
lèi
tōu
liú
qíng
zhī
shì
mèng
píng
liǎo
hǎo
mèng
rán
shǎo
chán
chuī
jìn
gēng
fēng
shuí
jiàn
méi
huā
lèi
yán
zhōng
ér
tóng
wèn
jīn
zài
yān
lóu
tái
gǎi
jiāng
shān
huà
chū
jīn
chóu
rén
luò
huā
chù
shuǐ
kōng
liú

译文

梅花梢头寒冬尽,春天算归来了。毕竟春天的寒意,比冬天少多了。乱山里,守着残烛,听着风雪交加。还是胜过在阴山与海上、那被囚禁的群体中。时光流逝人老了,我的才华还在。只是啊,那华丽的写作风格已经改变。醉醺醺的,幸好自己本来没发愁。谁突然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害得我眼泪偷偷往下流。明知道往事如梦,靠不住。可是啊,能做场好梦的机会还是很少很少。单于吹尽了五更天的寒风。有谁能看见梅花如同泪水般飘落、在沉默中表达着无尽的哀愁。孩子们写信问我:您现在在哪里。烟雨蒙蒙,旧日的楼台都已变了模样。这美丽的江山啊,活生生画出了古往今来的哀愁。我和那凋落的花能去哪里、只能随着河水空空漂流。

逐句剖析

"梅梢腊尽春归了":梅花梢头寒冬尽,春天算归来了。

"毕竟春寒少":毕竟春天的寒意,比冬天少多了。

"乱山残烛雪和风":乱山里,守着残烛,听着风雪交加。

"犹胜阴山海上、":还是胜过在阴山与海上、

"窖群中":那被囚禁的群体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时光流逝人老了,我的才华还在。

"唯有华风改":只是啊,那华丽的写作风格已经改变。

"醉中幸自不曾愁":醉醺醺的,幸好自己本来没发愁。

"谁唱春花秋叶、":谁突然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

"泪偷流":害得我眼泪偷偷往下流。

"情知是梦无凭了":明知道往事如梦,靠不住。

"好梦依然少":可是啊,能做场好梦的机会还是很少很少。

"单于吹尽五更风":单于吹尽了五更天的寒风。

"谁见梅花如泪、":有谁能看见梅花如同泪水般飘落、

"不言中":在沉默中表达着无尽的哀愁。

"儿童问我今何在":孩子们写信问我:您现在在哪里。

"烟雨楼台改":烟雨蒙蒙,旧日的楼台都已变了模样。

"江山画出古今愁":这美丽的江山啊,活生生画出了古往今来的哀愁。

"人与落花何处、":我和那凋落的花能去哪里、

"水空流":只能随着河水空空漂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是宋末元初刘辰翁创作的两首联章词。作品依李煜《虞美人》原韵,以亡国遗民身份抒发故国之思与历史兴亡之痛,呈现了易代之际文人的精神困境。词作借“乱山残烛”“雪和风”等意象隐喻异族统治时的山河破碎,第一首用苏武北海牧羊典故彰显气节坚守,第二首以“华风改”等句刻画遗民漂泊无依之状。全词融合李煜沉郁与辛派豪放风格,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将风雪寒梅与古今江山交织成沧桑画卷,通过“醉中逃愁”“好梦难寻”的矛盾心理深化亡国哀痛。作品在步韵中见创新,既承后主词情韵,又赋予遗民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词作于宋亡之后。词中即景抒情,抒写了南宋遗民的深切哀痛,字里行间渗透着难以消解的亡国之恨,与李后主原作同调,读之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抒怀词。第一首词通过冬去春来的景象对比,抒发了词人面对南宋灭亡后身世飘零的悲凉,暗含对故国的眷恋与年华老去的无奈;第二首词以梦醒无凭、梅花含泪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亡国之痛,结尾以落花流水喻示人生与历史的虚无,流露出深沉的沧桑之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乱山残烛雪和风”以恶劣环境反衬“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的更深苦难,凸显当下虽苦犹幸。“醉中幸自不曾愁”以短暂欢愉凸显“泪偷流”的隐痛,乐景写哀更显悲情。用典:“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巧用《汉书・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幽禁大窖、流放北海牧羊的典故。典故原意为苏武在匈奴遭受严酷囚禁却坚守气节。词人借此将自身所处的乱山风雪、残烛凄清之境与苏武的遭遇对比,表明自身虽处境艰难却仍胜过被拘的苏武,凸显坚守民族气节的襟怀。

3. 分段赏析

其一“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开篇描绘枝头梅花将尽,宣告冬去春来,词人感慨春寒相较冬寒要好得多。起笔从容平和,乍读之下,仿佛已至温暖的春日。可实际上,此时并非真正的春暖时节,这种开篇的淡然背后,暗藏着词人复杂的心境,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乱山”勾勒出所处的恶劣外部环境,“残烛”细致描摹出室内的昏暗与凄清,“雪和风”将词境从室内拓展至广阔天地,这是对宋亡后自身飘零隐匿于深山之中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下句陡然宕开一笔,意境瞬间高远。“阴山”乃匈奴世居之处,“北海”为匈奴极北之地,“窖群”典出《汉书·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幽禁于大窖,后流放北海牧羊的典故。词人借此表明,自己即便身处深山,饱受风雪交加之苦,境遇却仍胜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这一对比,凸显出词人高尚的襟怀与坚定的民族气节,他以古人为榜样,砥砺自身志节,对故国的思念也从未断绝。此处“乱山、残烛、风雪”与“阴山、海上、窖群”相互映照,生动体现出词人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坚守内心信念的精神。“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此句由江郎才尽的典故点化而来,却又别出心裁。词人自信虽年光渐逝,但才情依旧。而“华风改”则蕴含深意,表明自己的文风已改变,不再是往昔的绚丽,而是因亡国之痛,风格变得沉郁悲凉。这一变化寄寓着词人对故国灭亡的无尽哀伤,才情未改显示出他对自身坚持的笃定,词风之变则深刻反映出亡国给他心灵带来的重创。与李后主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物是人非之感异曲同工,都以一种看似微小的变化,传达出巨大的时代沧桑与内心悲苦。“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词人本想借醉逃避忧愁,可当听到有人唱起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潸然而下。醉中本以为可忘却烦恼,却因熟悉的亡国之音,内心的伤痛瞬间被点燃,这表明遗民心中的忧伤愁恨根深蒂固,难以消散,即便在醉中也无法真正逃脱这份痛苦,亡国之悲如影随形,时刻啃噬着他们的心灵。其二“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好梦”指的是关于故国的梦,李后主原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作此句的注脚。词人虽明知梦境虚幻不实,可连一场关于故国的好梦都难以拥有,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将其悲苦至极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极度思念与眷恋,以及因亡国而产生的深深无奈。“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因笛谱有《梅花落》曲,故而词人想象凄厉的笛声在风雨交加的长夜中不断吹奏,使得梅花如泪般飘零,而自己则默默无言地看着这一切。“谁见”实际上是词人的自问,看似写景,实则有着深刻的寄托。在宋季词人的创作习惯中,常用春象征故国,以花喻民,“单于”在此处指代蒙元统治者。所以,这两句所描绘的景象,象征着国土沦亡后百姓的悲痛,饱含着词人对国家沦陷、人民受苦的沉痛哀伤。“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前一句写实,宋亡后辰翁长期漂泊,孩子来信询问他的近况。后一句中,“烟雨楼台改”虽未明确指出具体改变了什么,但亡国之悲已尽在其中。与李后主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相比,刘辰翁此句更进一步,直言楼台已改,这源于他更深重的悲苦。李后主之悲是亡国(亡于异姓)之悲,而刘辰翁之悲则是亡天下之悲,其痛苦程度远超李煜。上句孩子的询问与下句楼台的改变,看似语气不连贯,实则蕴含着词人深沉的亡国之思,以小见大,从家庭层面的变故延伸至国家层面的巨变。“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上句赞叹江山如画的同时,又感慨江山承载着古往今来无尽的忧愁。“画出”一词,仿佛江山主动呈现出忧愁,增加了愁绪的深沉与厚重感,古今愁融合,凸显出岁月悠悠中沧桑变化带来的强烈悲痛。下句化用李煜《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词人自比落花,不知将流向何处,在江山巨变中,自己如同落花般无所归依,“空”字将这种失落感、漂泊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体现出遗民在亡国之后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

4. 作品点评

刘辰翁词风遒劲,此二词亦然。作于宋亡后,同抒亡国之悲,足见其风格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夏景 云雨觉虚无》

下一篇:宋·刘辰翁《秋景 闭门感秋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