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梢腊尽春归了":梅花梢头寒冬尽,春天算归来了。
"毕竟春寒少":毕竟春天的寒意,比冬天少多了。
"乱山残烛雪和风":乱山里,守着残烛,听着风雪交加。
"犹胜阴山海上、":还是胜过在阴山与海上、
"窖群中":那被囚禁的群体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时光流逝人老了,我的才华还在。
"唯有华风改":只是啊,那华丽的写作风格已经改变。
"醉中幸自不曾愁":醉醺醺的,幸好自己本来没发愁。
"谁唱春花秋叶、":谁突然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
"泪偷流":害得我眼泪偷偷往下流。
"情知是梦无凭了":明知道往事如梦,靠不住。
"好梦依然少":可是啊,能做场好梦的机会还是很少很少。
"单于吹尽五更风":单于吹尽了五更天的寒风。
"谁见梅花如泪、":有谁能看见梅花如同泪水般飘落、
"不言中":在沉默中表达着无尽的哀愁。
"儿童问我今何在":孩子们写信问我:您现在在哪里。
"烟雨楼台改":烟雨蒙蒙,旧日的楼台都已变了模样。
"江山画出古今愁":这美丽的江山啊,活生生画出了古往今来的哀愁。
"人与落花何处、":我和那凋落的花能去哪里、
"水空流":只能随着河水空空漂流。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抒怀词。第一首词通过冬去春来的景象对比,抒发了词人面对南宋灭亡后身世飘零的悲凉,暗含对故国的眷恋与年华老去的无奈;第二首词以梦醒无凭、梅花含泪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亡国之痛,结尾以落花流水喻示人生与历史的虚无,流露出深沉的沧桑之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乐景衬哀情,“乱山残烛雪和风”以恶劣环境反衬“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的更深苦难,凸显当下虽苦犹幸。“醉中幸自不曾愁”以短暂欢愉凸显“泪偷流”的隐痛,乐景写哀更显悲情。用典:“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巧用《汉书・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幽禁大窖、流放北海牧羊的典故。典故原意为苏武在匈奴遭受严酷囚禁却坚守气节。词人借此将自身所处的乱山风雪、残烛凄清之境与苏武的遭遇对比,表明自身虽处境艰难却仍胜过被拘的苏武,凸显坚守民族气节的襟怀。
3. 分段赏析
其一“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开篇描绘枝头梅花将尽,宣告冬去春来,词人感慨春寒相较冬寒要好得多。起笔从容平和,乍读之下,仿佛已至温暖的春日。可实际上,此时并非真正的春暖时节,这种开篇的淡然背后,暗藏着词人复杂的心境,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乱山”勾勒出所处的恶劣外部环境,“残烛”细致描摹出室内的昏暗与凄清,“雪和风”将词境从室内拓展至广阔天地,这是对宋亡后自身飘零隐匿于深山之中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下句陡然宕开一笔,意境瞬间高远。“阴山”乃匈奴世居之处,“北海”为匈奴极北之地,“窖群”典出《汉书·苏武传》中苏武被匈奴幽禁于大窖,后流放北海牧羊的典故。词人借此表明,自己即便身处深山,饱受风雪交加之苦,境遇却仍胜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这一对比,凸显出词人高尚的襟怀与坚定的民族气节,他以古人为榜样,砥砺自身志节,对故国的思念也从未断绝。此处“乱山、残烛、风雪”与“阴山、海上、窖群”相互映照,生动体现出词人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坚守内心信念的精神。“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此句由江郎才尽的典故点化而来,却又别出心裁。词人自信虽年光渐逝,但才情依旧。而“华风改”则蕴含深意,表明自己的文风已改变,不再是往昔的绚丽,而是因亡国之痛,风格变得沉郁悲凉。这一变化寄寓着词人对故国灭亡的无尽哀伤,才情未改显示出他对自身坚持的笃定,词风之变则深刻反映出亡国给他心灵带来的重创。与李后主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物是人非之感异曲同工,都以一种看似微小的变化,传达出巨大的时代沧桑与内心悲苦。“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词人本想借醉逃避忧愁,可当听到有人唱起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潸然而下。醉中本以为可忘却烦恼,却因熟悉的亡国之音,内心的伤痛瞬间被点燃,这表明遗民心中的忧伤愁恨根深蒂固,难以消散,即便在醉中也无法真正逃脱这份痛苦,亡国之悲如影随形,时刻啃噬着他们的心灵。其二“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好梦”指的是关于故国的梦,李后主原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作此句的注脚。词人虽明知梦境虚幻不实,可连一场关于故国的好梦都难以拥有,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将其悲苦至极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极度思念与眷恋,以及因亡国而产生的深深无奈。“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因笛谱有《梅花落》曲,故而词人想象凄厉的笛声在风雨交加的长夜中不断吹奏,使得梅花如泪般飘零,而自己则默默无言地看着这一切。“谁见”实际上是词人的自问,看似写景,实则有着深刻的寄托。在宋季词人的创作习惯中,常用春象征故国,以花喻民,“单于”在此处指代蒙元统治者。所以,这两句所描绘的景象,象征着国土沦亡后百姓的悲痛,饱含着词人对国家沦陷、人民受苦的沉痛哀伤。“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前一句写实,宋亡后辰翁长期漂泊,孩子来信询问他的近况。后一句中,“烟雨楼台改”虽未明确指出具体改变了什么,但亡国之悲已尽在其中。与李后主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相比,刘辰翁此句更进一步,直言楼台已改,这源于他更深重的悲苦。李后主之悲是亡国(亡于异姓)之悲,而刘辰翁之悲则是亡天下之悲,其痛苦程度远超李煜。上句孩子的询问与下句楼台的改变,看似语气不连贯,实则蕴含着词人深沉的亡国之思,以小见大,从家庭层面的变故延伸至国家层面的巨变。“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上句赞叹江山如画的同时,又感慨江山承载着古往今来无尽的忧愁。“画出”一词,仿佛江山主动呈现出忧愁,增加了愁绪的深沉与厚重感,古今愁融合,凸显出岁月悠悠中沧桑变化带来的强烈悲痛。下句化用李煜《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词人自比落花,不知将流向何处,在江山巨变中,自己如同落花般无所归依,“空”字将这种失落感、漂泊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体现出遗民在亡国之后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
4. 作品点评
刘辰翁词风遒劲,此二词亦然。作于宋亡后,同抒亡国之悲,足见其风格特质。
上一篇:宋·刘辰翁《夏景 云雨觉虚无》
下一篇:宋·刘辰翁《秋景 闭门感秋风》